为啥本地人做生意,总是干不过外地人?

发布时间:2023-08-19 14:33:27 来源:网络投稿

指的是那些摆摊,小店的买卖,做这些生意的小商小贩,大多是外来人员。

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我们可以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那些卖早点的,卖菜的,修车的,绝大多数是外来人员。

从前,上海的摊贩还是上海人为主的

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的下乡青年返城,上海一下增加了很多待业的年轻人。为了解决就业,当时政府鼓励青年们自主创业,做个体户。一时间,各种摊贩出现,市场红红火火的。

有摆摊卖鱼虾蔬菜的;有摆摊做油条,油墩子,馄饨的;有摆摊修自行车的;有卖服装的,有卖日用品的.....各种形式的小商小贩的。

这些摊贩里,后来出来了不少有钱人,其中最有名的,应该算周正毅吧。

在上海也形成了几条有名的摊贩商业街:

城隍庙那里的福佑路、福民街,以各种小商品,日用品为主;

以服装为主的:华亭路、乍浦路;

以美食为主的:黄河路、乍浦路。

后来城市改造扩建,这些商业街也更新替换,逐渐消失,后出现的还有吴江路、七浦路进贤路,长乐路等等。

那个时代,上海人是摊贩的主力。

而到了现在,上海人已经不愿意再去摆摊了做生意了。

有一年,政府为了就业问题,批准了几百辆流动早餐车,发给下岗市民,让他们每天早上去地铁站,公交车设摊卖早点。这些早餐车获批可以在人行道上设摊的,应该说生意会不错的。

领到车的人都欢天喜地的,但是三个月后回访,这些早餐车大多被出租给外来人员了。每辆车以2千到3千元的租金出租了。而那些租到车的外来人员,一个月大概能赚1-2万元。

有记者去采访那些下岗市民,他们说:每月收租金,不用干活就有钱了。如果去卖早点,每天要早起进货,还有冒着风吹日晒的站街,赚的是多,但也辛苦,自己吃不起那些苦,就让外地人干吧。

为什么,城市里的摊贩主要是外地人在干?

首先,当然是做摊贩太辛苦了

上面按个案例,上海人有早餐车一个月能赚1-2万,都不愿意去干,情愿出租赚2-3千元。就是因为不想吃苦。

上海人不愿意吃苦是有底气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都有保障,多赚点钱,对生活品质改善不大,不如轻松的过日子。

各个大城市都这样,本地人有了财富积累,有社会保障体系,不愿意再为了赚点钱吃苦了。

其次,做摊贩的门槛最低

摊贩是门槛最低的谋生手段。

外来人员进城,一般会先找工作,找不到工作的,才开始摆摊做生意。

找工作是有门槛的,要学历,要经验。

而摆摊是没门槛的,有一块塑料布铺地,就可以开始做生意了。

摆摊是非常辛苦的,外来人员是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去摆摊的。

当然,摆摊时间长了,形成优势了,也成了家族传承的业务。

我们那一个菜场,摆摊卖菜的,大多是亲戚,或一个村出来的。

多思考一个问题:摆摊的人,还会让下一代继续摆摊吗?

小区周边有很多外地人开的小店,他们的子女也就在店里慢慢长大。

这些做生意的父母,大多希望孩子能去读书,去找一份正式的工作,不要再摆摊做生意了。

如果孩子读不好书,才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业务。

这个不算有趣的现象,只是社会分工,最辛苦的活让最底层的人来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