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引发广泛争议。1-8月统计局公布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为16.2%,显示企业利润情况尚处于不错的水平。然而,而根据利润名义额数据计算得出的同比增速却是-10%。这一正一反,相差高达26%的差距,给理解当前企业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了难度。如何理解工业企业数据背后的差异?是数据质量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如何透过数据背后的讯号洞察企业运行的真相,并为决策提供依据?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历史情况来看,两种不同方法计算得出的工业利润增速差距并不大,直至近两年才呈现出放大并逐步上升之势。对此,国家统计局曾回应,两组数据的差距主要是企业统计数量发生变化、加强统计执法、剔除重复计算和非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剥离所致。统计制度规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是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而过去一年,由于多种原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是减少的。
对于这一回应,不少学者依然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沈建光认为,这样的判断是草率的,同样得不到其他与工业企业运行高度相关的指标的支持。例如,今年1-8月发电量累计增速为7.7%,高于去年同期6.5%的情况;工业增加值增速是6.5%,去年同期是6.7%,相差不大;铁路货运量累计同比增速是7.7%,比去年同期15.3%明显回落,但仍旧正增长;财政数据更可靠,1-8月企业所得税增速为12.9%,显示当前企业盈利没有整体利润负增长这么差。
同样,上市公司利润也并不悲观。根据小编统计,截止9月24日,在沪深两市已发布三季报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67%的公司业绩预喜。
若沿着“幸存者偏差”的思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利润数据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私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差异较小。直接用统计局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名义值计算得出的累计同比增速与统计局官方通过调整之后的累计同比增速对比来看,国有企业分别为24.3%和26.7%,差异极小;私营企业名义值计算出的利润为-29.7%,但官方调整后的数据则为10%,差距非常大。沈建光认为,这说明当下不少私营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已被迫退出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而这一情况,正凸显出了民营企业运行困难的事实。
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一直比较艰难。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运行风险大,缺乏担保物,又没有国有企业那样的隐形担保,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一贯有之。而近段时间,民营企业的运行越加困难,信心明显不足。沈建光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去杠杆、去产能、加强环保与规范税负缴纳对民营经济造成了进一步冲击。
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的差异虽不足以判断数据失真,但终究增加了政府、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了解经济运行真实情况的难度。为此,沈建光表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对公众关注的数据问题提供更为详尽的解释。而对于“幸存者偏差”背后反映出民营经济运转困难的事实,防范民营经济低位边缘化,让民营经济发挥活力,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十分重要。
沈建光认为,中国民营经济对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创新发展、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当前外部风险加大,内部稳就业、稳投资、稳金融、稳信心等压力不减的背景下,支持民营经济更是意义非常。
从这个角度来说,找到民营企业新困境的原因,并寻找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沈建光认为,一方面,民营经济运行困境与自身因素有关,适当出清一些管理薄弱、风险偏好较高的民营企业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也恰如上文所提,是制度性原因,突出体现在行政一刀切、民企与国企差别化待遇、市场准入公平性、产权保护的问题等方面。
展望未来,沈建光建议在去杠杆,严监管的同时,应鼓励更多普惠金融创新,提供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去产能与环保规范的同时,给予民营企业整改的空间和时间,用市场化手段而非行政干预化解风险;而在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的当下,正视企业税负较高的事实,做到减税与规范征收并行,确保民企税负切实下降等,都是重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走出民营经济新困境的可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