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数据显示债市呈现3方面改善,但持续性仍需关注
一是境外机构对利率债的增持力量越来越大。虽然境外机构目前的两类托管规模比较小,但其增量非常明显,就本月数据而言,境外机构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第二大托管增量主体。考虑到境外机构主要投资的利率品种为国债,且从2017年下半年以来,境外机构的国债增持规模均在百亿以上,稳定性较好,从而对稳定债市利率也起到正向作用。
二是政金债的托管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托管增量从广义基金,特别是银行理财,向全国性商业银行转移,使得政金债的筹码转向流入了负债端和流动性相对稳定的大银行手中,这将有利于提高政金债在未来监管压力下的稳定性,从而缓解利率债的分化程度,降低债市基准利率的波动性。
还有就是政金债的发行期限也更加偏向于配置性,从而降低其对非银机构和广义基金的吸引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政金债托管结构优化和广义基金规模下降的持续性值得思考和观察, 因为1月份债券市场的发行端有2点非常规的变动。一是债券发行品种的短期收缩。1月商业银行,特别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主要持有的品种发行规模均在收缩,国债发行下降549亿,地方政府债没有新发。从而推动了1月银行在债券市场的配置力量集中在政策性金融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