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靠债务做大的“明星企业”
背后隐藏着高风险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扩张,投资也长期快速增长,这种增长模式的一个结果就是债务大幅增长,中国社科院曾测算过,截至2015年底,金融部门、居民部门、包含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部门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21%、40%、57%和156%,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最高。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很多都背负了极高的债务,而这种情况的背后正隐藏着重大的风险。
扩大债务完成发展,很多人对此还没有概念,但是当说到前两年如日中天的万达集团、海航集团这些靠债务扩张做大资产的“明星企业”,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曾经在海外大肆收购资产的海航集团,在今年1月30日告知债权人,集团第一季度需偿还650亿元债务,面临至少150亿元的流动性缺口。仅利息支出已达到156亿元,集团短期债务则更是达到接近两千亿元。
万达集团的负债则在2017年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蜕变。据王健林称,在转让资产减债400多亿、回收现金近700亿之后,万达商业的债务还有2000亿元。
2
国企债务更加危险
民营企业的负债问题虽然引人注目,但更危险的实际上是国企债务。
东北特钢、渤海钢铁、重庆钢铁等,都是国企高负债的明星。安邦咨询(ANBOUND)掌握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里,国企资产和负债膨胀的速度,远超过其收入和利润的增速。与经济增长相比的结论同样如此,从2007年至2016年,中国的GDP规模从25.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74.4万亿元,增长了1.9倍。这意味着,国企的债务增长比同期GDP规模增长要高1.08倍,如此巨大的债务泡沫,对未来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随着国内金融监管收紧,外汇资金调出的难度加大,国内企业的债务监管加强,以高杠杆方式进行的“负债变资产”游戏,已经玩不下去了,企业面临的风险随之显现。当潮水退去之后,才会发现沙滩上谁没有穿游泳裤,成为了应证这种现象的经典市场笑话。过去曾经叱咤市场的那些“明星”们,很多都是只适合在资本过剩、信用扩张的环境下生活的“怪物”,一旦信用环境恶化、资金链条绷紧,这些明星企业立马现出原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