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发展势头迅猛的委外业务急转直下。业内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的盈利格局将发生变化。一些曾经依赖机构客户,靠委外定制基金实现规模扩张的中小基金公司将面临发展难题。
委外业务发展面临拐点
3月17日,证监会发布的《机构监管通报》是从委外受托方的角度,约束公募基金的 通道化 ,明确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 50%的基金,应当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并采取发起式基金形式。而日前银监会的多项政策则剑指委外资金的委托方,尤其是同业存单和理财是近年来委外资 金最重要的来源。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委外资金的逐步收缩,委外规模较大的机构将受到较大影响。
据济安金信统计,截至2016年末,在公募基金中,疑似委外定制基金的数量约为633只,规模约为1.08万亿元;在非公募类产品方面,委外规模约有3万亿元。国泰君安在2017年2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表示,银行委外资金的规模约为3万亿元至5万亿元。尽管从去年下半年起,监管政策不断加码,但公募委外业务仍延续了一段惯性发展期直至今年一季度。
在不断从严的监管政策出台后,业内人士预测,委外产品的发展空间将收窄,委外产品规模的增速下滑已无悬念,甚至部分机构人士预计2017年整体 规模可能出现负增长。这也意味着,随着监管套利空间被封杀,公募等资管产品发行重新回归正常轨道,严重依赖机构定制的日子不复存在。
部分基金公司短期压力较大
2016年委外业务爆发式增长,也极大影响了公募基金收入和盈利的构成。通过梳理参股公募基金的上市公司年报可以发现,2016年银行系基金公 司作为一个整体,相较于非银行系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较明显。建信基金、鑫元基金的净利润增速均在90%以上,农银汇理基金、中银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的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46.41%、35.80%、27.21%。同时,一些非银行系的中小基金公司也从发展势头迅猛的委外业务中分到一块蛋糕,业务规模增长迅速。(来源:南^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