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只脚踏入理财的大门也有快4个年头了,从月光族到人生的第一个十万,再到第一套房子,似乎也走得还算顺遂。但在这4年里,其实我见证了投资市场的暴涨,投资资产一度翻倍,也经历了暴跌,翻倍的利润几乎全没,还差点伤到本金。或许这些在历史上都称不上大牛或者大熊,但倒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有“经历”的人。
有了这些经历之后,我似乎在投资理财上的心态也有所改变了。我不再“初生牛犊不怕虎”,看到什么热就追什么,也不再热心于捣鼓短线的各种小投机和薅羊毛。我反复地问自己理财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最后我越发明确,我目前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对抗通胀,二是养老。于是,我今年大幅度地从股票市场退下,继而将主战场转至基金,更准确地来说,是指数基金。
这其中,巴神的“呼吁”是一个导火线,但更根本的原因是我对理财投机有了一个相对悲观的认知: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并不热衷与数字、数据打交道的人,我不觉得自己瞎折腾地流连于各大股票和主动型基金的简介、财报、最新行业动态等真的能在其中看懂了些什么,或真的掌握了些什么规律或门道,其实最终还是很盲目地跟风或很感性地为别人或自己编的故事买单;而另一方面,在股票和主动型基金市场上,作为小散户,要战胜市场的机率其实是很低的,我们不仅没有左右公司管理和发展的实力和能力,就连更换基金经理也不会有人跟我们打声招呼。所以,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长期投资的目的,我想,能够获取市场的平均利润对我而言就是不错的结果了,因此指数基金成为了我不二的选择。
当然,选择指数基金作为投资的主战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穷且懒。虽然我不是房奴,但目前还是车奴呀,每个月除去车贷和从来都只有增无减的生活开销,手上的钱实在不多。尽管没多少余钱,但我也吸取了以前月光的教训,不管怎样每个月还是要强制存下一些,而购买指数基金就是我的一个强制存款的手段,它不仅门槛低,和其他基金一样100元起购,而年管理费用一般都在0.6%左右,这比一般主动型基金的1.5%要便宜。而购买指数型基金对我而言是相对一劳永逸的,我只要明确自己在各个市场的投资配比,然后各自选好一只代表性的基金,再每个月按比例投钱进去就可以了。我无需太关心市场一时的走势,毕竟我是中长期投资的,我甚至都不用太费心思去关心基金经理是否更换、投资组合有什么变动等,因为指数基金是以某个特定市场的指数走势为标的的,虽然跟踪同样指数的不用指数基金会在跟踪上存在不同的误差,但对于单一指数基金而言,除了本身的市场走势之外,基金经理等因素对基金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因此,自从把主要投资都分配至指数基金后,我确实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