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和公募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3-08-18 17:51:00 来源:网络投稿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超过14万亿,达到14.34万亿,私募基金进入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视野。让人不解的是,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有何区别呢?为什么私募基金销售火热?

01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区别集中在4个方面

简单来看,公募基金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售,募集资金,而私募基金则主要通过非公开发售,向特定群体募集资金,这就是“公募”与“私募”名称区别的来源。

由于服务人群的不同,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体现出以下4方面区别:

  • 第一,投资门槛不同。公募基金面向社会公众,投资门槛较低,一般1-100元起投,大部分公众都可以参与投资;私募基金则需要对投资者进行“合格投资者”认定,私募基金风险较高,因而投资门槛较高,通常30万起投,有的甚至50万起投、100万起投。

    • 第二,投资范围不同。公募基金是标准化产品,投资标的主要是股票债券等,而私募基金则自由很多,基金公司可以自由选择投资标的,它可以投资未上市公司的股权等等风险更高收益也更高的标的。

      • 第三,投资限制不同。公募基金是社会化产品,服务的主要是社会公众,因此监管机构对公募基金的监管非常严格。从如何投资、到资金监管、再到持股要求,公募基金整体的运营过程都处在监控之下。

        无疑,监管是有成本的,社会公众资金少,风险承受能力差,因此有关部门需要维护大众利益,严格监管基金公司。而私募基金则不同,它主要服务高净值人群,这些人资本雄厚,风险承担能力强,本身对于理财也有较深了解,因此对于私募基金的监管比较松,投资限制比较少。

        • 第四,开放期设置不同。私募基金一般会设定固定的开放期,投资人只有在开放期内,才可以申购赎回,其他时间,基金操作暂停。大部分私募基金的开放期在1个月、3个月、或者1年。

          理性来看,随买随卖对于基金运营是不利的,设置开放期可以减少份额变化对基金运营的影响,减缓基金净值波动的范围。然而,公募基金服务群体更广,人群对于资金的需求需要考虑,因此,公募基金只能随时申赎。

          02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私募基金是“香饽饽”

          在中国的基金市场,基金经理岗位变动的频率很高,而公募基金奔私是重要的趋势。大量基金基金在公募基金取得亮眼的业绩之后,就奔私,自行开设基金。

          为什么基金经理喜欢“奔私”,这与业绩报酬计提基准设置有关。

          公募基金根据基金规模提取管理费,相比起谋求更好的基金业绩,基金公司更希望做大基金规模。公募基金只收取固定管理费,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基金经理的工作热情。

          私募基金则按照业绩表现核算收入,基金营收超过一定比例,基金经理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提取收益,这对基金经理而言,是非常大的金钱诱惑。

          除此之外,刚刚说到,公募基金受到的监管很多,基金经理是“带着镣铐跳舞”,而奔私之后,基金经理受到的限制很少,能够“一展抱负”。

          举个例子,曾有一个基金经理看好茅台公司,结果他的私募基金在几年内就只持有茅台一只股票,这在公募基金是不可想象的。

          03 对于绝大多数投资人,私募基金不一定是更优选项

          说了这么多,私募基金就一定比公募基金更好么?我认为并非如此,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投资人而言,老老实实买公募基金更靠谱。

          • 第一,看收益,大部分私募基金的收益并不比公募基金高。市场上有不少私募基金的神话,但是人们的视线常常被神话吸引,而忽略了“噩梦”。

            私募基金的业绩差别是非常大的,头部基金确实收益不菲,但是投资亏损、甚至基金经理跑路的私募,也不在少数。

            数据显示,目前,成立时间超过10年并且还在正常运营的私募机构有90家,90家私募机构十年平均收益为145.18%,其中36家私募机构十年年化收益超过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