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发放退休金的问题,可以让人满意吗?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关于农民发放退休金问题,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了。

农民也有养老保险

如果仅从表面上讲,农民也是有退休金制度的。2009年国家全面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2014年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在各地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年龄已经达到60岁的老人可以不用缴费,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待遇。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逐渐达到60岁的老人,可以灵活选择缴费档次,一次性补齐15年。

最低缴费档次只有每年100元,相信1500元几乎所有人都能掏的出来吧?有钱可以多缴,选择更高的档次,养老金会更高。即使最低档次,在当时每月也能领取五六十元的养老金。

一年缴费100元,退休后每月领取60元养老金,投入产出比是7.2倍,没有什么投资比这个更划算的,可是待遇实在是有点低。

农民养老金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差距

从2005年开始,国家开始统一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经过15年的连续调整,从人均700多元的养老金上升到2800多元。

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普遍只有100~150元,根据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享受待遇人员15898万人,保险基金支出2906亿元,人均月养老金待遇只有152.3元。

巨大的差距,让很多老人希望有一份跟职工养老保险一样的待遇。但实际情况却是很难实现的。从历史上看,我们是城乡二元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非常大。很难简单的因为过去交公粮,参与集体劳动就认定为工龄。毕竟的过去的体制就是如此。

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形成机制

194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是99.5元,农村人口只有44元。当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只有城镇户口,才可以参加工厂招工当工人的。工人的收入远远要比务农高的多。在1951年国家就已建立了劳动保险基金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

在1969年2月财政部就下发文件要求国营企业停止计提劳动保险基金,将所有的劳动保险责任改由企业承担。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来讲,每一个人都属于集体的一员。农民属于村集体,工人属于工厂集体。当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资料的缺乏,很多社会消费品都是凭票供应。

1986年,国家要求国营企业开始实施劳动合同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缴纳退休养老基金。缴费比例是职工本人按照个人工资的3%,用人单位按照工资总额的15%。1991年,国家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陆续建立起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退休职工经过10多年的理顺,全部实现了社会化供养,理顺过程中企业也要向养老保险基金,一次性支付大量的养老保险费。社会化供养,说白了实际上是通过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供养退休的老年人的一种方式。

农村养老保险的形成机制

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化供养模式,不能在农民中实现。职工养老保险是强制性要求缴纳的,要按照职工工资来缴纳,有用人单位来执行。但是农民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强制执行缴费的主体,很难形成稳定的基金收入来源。2018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51168亿元,参保职工30104万人,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超过4亿人,养老保险费收入只有3838亿元,其中还有2500多亿元是政府补贴。

所以,国家是通过更切合实际的方式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和其他需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人,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缴费别人选择缴费档次,政府对于个人缴费还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按照100元档次缴费,政府可以补贴30元。河南省按照5000元档次缴费,政府补贴340元。

个人缴费的费用全部进入个人账户,由于个人账户的余额,没有领取完毕就去世还可以继承。相当于政府代管这一部分费用。如果领取完毕了,国家会补贴相应的金额,保证大项的退休待遇不降低,这也是养老保险的重要保障之一。

另外,国家还会补贴一定的基础养老金,作为最基础的生活保障。2018年1月,国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有70元每月调整至88元每月。各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当地生活收入情况进行额外补贴。

结论

综上所述,农民也是有养老金的,不过相应的待遇有些低,需要自己交费更高才能够得到保障。职工养老保险由于体制不同,不可能实现全民覆盖的。除非农民通过企业务工或者自己缴费方式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符合退休条件的也可以享受职工养老金待遇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