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是怎么样理解这个“道”?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来源:网络投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事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而在《论语》中也有被提到,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段话被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摆脱,是摆脱不了的。君子离开仁义,难道还能以恶立名?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这里也提现了“道”的重要性。人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道”。当然孔子在这里也没有给出关于何为“道”的清楚论述,但是在《荀子.荣辱》篇中却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荣与辱的最大区别,要看一个人对安危利害态度来判别.把义放在首位然后取利的为荣,把利放在首位而后才求义的就是辱.以义立身的就荣耀相随,处处通达,以利立身的就耻辱困绕,困窘交加;通达顺利者就可以驾驭别人,窘困者受制于人。
这里说的“义”就是“道”。理解过来的意思就是“道义”也是“天道”“人道”。人人都爱财,但是对于君子,古人对于有才德的人都称之为“君子”。而今天也一样。有才德的人追求财富都重“道义”重“天道,人道”。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办事。绝不“违背道义,逆天而行。”不然,得来的财富终不能守住。
就像当前在“新冠疫情”爆发时期,很多人为了追求财富,通过一系列有违道义的方式来大发国难财。违背了“天道人伦”最终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所赚取的不义之财也只能是随风而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