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来源:网络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认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控金融风险是重点,要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图为参观者在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上观看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CNSPHOTO提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认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控金融风险是重点,要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图为参观者在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上观看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CNSPHOTO提供

本报记者 李海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出,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控金融风险是重点,要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平衡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各类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行为。省级政府对本辖区债务负总责,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积极稳妥处置存量债务。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今年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500亿元,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平稳建设,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我国经济基本面好,政策工具多,完全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一是实体经济负债规模较大,而且隐含着较多的不良负债,应该利用好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时机及时清理。二是我国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太强,这些随时可变现的资产会导致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较差。因此,要从根子上改革,调整金融产品结构,引导储蓄者直接持有流动性低一点的债券或其他证券,提升金融的稳定性。

3月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目前数字货币价格出现了很大的波动,主要是有一些技术应用没有专注于数字货币在零售支付方面的应用,而是跑到了虚拟资产交易方面。虚拟资产交易这个方向需要更加慎重,虚拟资产交易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也不太符合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向。

对于数字货币的推出,周小川表示,不必太着急,稳步地研发,有序地进行测试,把握住方向,要强调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变成过度投机的一种产品。

3月12日,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会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部门的天职和本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核心使命。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不断提升中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以更好更长远地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陈雨露表示,过去5年债券市场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应当说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特别是股权融资市场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优化我国的宏观融资结构,仍是非常急迫、重大的任务。只有宏观融资结构更加合理,才能从源头上降低宏观杠杆率,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结构性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平衡防控金融风险和支持实体经济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关系,防范金融风险并不是放弃或放松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两大方面,不去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的利润就没有了,金融业的利润就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当中取得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实体经济包括正常的房地产业,所以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要把握好度。

杨伟民认为,防范金融风险至少要从四个方面来发力。一是在实体经济方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理僵尸企业、去产能仍然要继续加大力度。二是在地方政府层面,要有节制地借贷,不要过度举债,特别是不要过度变换手法去举借隐性债务。现在隐性债务的风险较大,要对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进行控制,控制新增量,逐步化解存量。三是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与目前的金融风险密切相关,要通过建立新的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来稳定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现在存在泡沫,这个泡沫既不要主动去挤破,同时也不能让泡沫继续吹大。房地产领域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和立法等措施。第四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在金融系统本身,首先要控制货币的总量,不要再滥发货币,要控制信贷增量等;同时要把监管的制度漏洞坚决补上,补齐监管短板,同过去相比,监管要加强,而不是放弃、放松。

加强穿透式金融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认为,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穿透式监管,穿透式监管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表示,只有把防范金融风险这个事做好了,金融机构才能更加聚焦、聚力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发展实体经济,两个工作做得好的话,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社会需要充分认识到,现在加强金融监管非常有必要。把金融风险防控住了,金融监管加强了,金融才能够对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同时也要防止在执行中处理不当带来的负面作用,比如在面临严监管的环境下,有一些金融机构在处理业务时,对于一些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可能会缩手缩脚。因为从不良贷款的现实情况看,一些小微企业,还有民营企业的不良发生率是比较高的。我觉得作为金融机构来说,一定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既要苦练内功,切实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风控水平,同时也不能因为惧怕风险而减弱对更加需要支持的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很多打着“金融创新”包装的非法金融活动所蕴含的金融风险需要特别提醒;现金贷领域的“共债问题”,在信用没有归集的情况下存在着结构性风险,这也需要打“攻坚战”。此外,还要“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要建立联防联控和分级响应制度。也就是对这类业务要打早、打小”。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董事长江浩然表示:“目前,移动支付存在技术漏洞,移动智能终端、移动通信方式和移动支付方案等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他建议,加强移动支付技术和信息安全层面的研究,促进移动支付设备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大力引导支持并鼓励传统国有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深化金融创新应用,围绕移动支付产业链合理布局,推动移动支付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服务民生,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国家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未来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跨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道坎儿。“这是"三大攻坚战"的第一战,应考虑四个方面:一是稳杠杆,不能加大风险隐患;二是防止债务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三是下决心解决政府、国企预算软约束问题;四是探索市场化、规范的公共产品投资长效机制。”刘世锦称。

刘世锦认为,地方政府政绩观需要做出很大调整,从高质量发展和指标体系来讲,应更多地从就业、质量效益、风险防控等方面入手,探讨一些新的目标性指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