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合理布局,对我来说更多的算是一种资产的配置。就目前的中国市场来说,一般来说就是,现金应该配多少?股票应该配多少?债券应该配多少?他们之间如何合理安排。股票之中各个股票的份额如何分配?每一个股票最多可以占仓位的多少,最少应该买多少。是应该一次性买入呢,还是应该分批买呢?是应该先买一点观察仓,然后继续等待企业的业绩变化,看是否符合自己要求再加仓呢?根据市场的情况,我们要构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组合。比如说市场低迷的时候,大量的低估的股票,任君选择。这个时候毫无疑问,都是一个比较恐慌的时候,别人的恐惧,我们就要贪婪,所以股票的仓位一般要占比比较重。当股市开始逐渐由合理向高估,形成泡沫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逐渐的把一些股票的仓位降下来,买一些可转债呀,买一些分级基金A呀。通过这种分散合理的布局,也许我们收益不是最高的,但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资产的波动也比较平稳。
我们的仓位建好了,股票也买到了。但这不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市场的情况一直在变化,企业自身的基本面也一直在变化。我们自己对股市的认识也一直在变化。所以要求我们平常时要关注市场各种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手上的公司的情况。公司推出了什么产品?有一些什么新的战略,他的竞争对手又在做一些什么?行业的变化,无论是技术上的,商业模式上的,我们都要留意。看看我们买的股票,究竟它的护城河是在不断的拓宽,还是在被对手侵袭着?我们当初对于他的业绩的预期,后来有没有实现,是低于预期呢?还是超预期的增长呢。
根据我们追踪的市场的公司的各种情况,我们需要来调整我们的投资组合。如果情况大致符合我们之前布局时的判断,那我可能只需要一些微调就可以了。但是呢,如果企业的发展跟我们当初的预判相差特别大,甚至是相反的。我们就要做一些大刀破斧式的调整。或者出现了一些新的机会,我们也要根据仓位来调整一下,把一些新的活水注入进来。
总的来说,我的这一些投资套路,他是会形成了一个闭环,步步紧扣。只有布局和调整的时候,才会有买卖发生,才能看得到。但是其实大量的工作都是发生在观察,等待,追踪这些过程里。这些都是辛苦的幕后工作。如果布局合理,买入一个股票,符合我们的预期。那么就是坐着领钱就可以了,一动不动,连调整都不需要。但是在外人看来就会觉得这个人傻不溜叽的,运气非常好。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