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的监管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对比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的监管
嘉宾寄语
“从道的层次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延展周期将会很长、变数较大,不好预测优劣。如果从法的层面来看,谁能将金融和生活生产结合得越好,谁能将各种的金融需求整合得越好,谁就拥有未来。”
访谈精录
Q:跨界创新平台创始人白虹
A:零壹财经研究总监李耀东
互联网金融从需求中来
Q:耀东好!作为《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互联网金融P2P》、《众筹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等互联网金融专业书籍的作者,您如何理解和定义互联网金融?
A:在2013年底出版的《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书中,我们将互联网金融归纳成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二是交易结构的创新,即“点对点式”取代了“集中式”,所谓脱媒现象;三是社会契约的变化,即金融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这三者的汇集衍生出复杂多样的金融业态和现象。
近一年中我们观察到,真正互联网金融的实践形式与我们的设想存在差距。我们重新进行了思考,发觉原有的互联网金融定义忽略了重要一点,就是在技术视角、结构视角、甚至思维视角之外,更本质的是需求视角。
从需求视角来解读互联网金融,我们可厘清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化的金融。传统的金融服务迁移到网络上来,金融服务本身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而是场所和渠道发生了变化;
第二层次,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经济需要的金融。我们需要怎样的金融,去服务于互联网经济;
第三层次,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生活需要的金融。如果我们未来生活在高度互联网化、信息化、甚至虚拟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怎样的金融,去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互联方式、经济方式、生活方式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从而引导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变化。如果技术、结构和思维是外部性的条件,需求则催生了内生式的变化。迄今为止,我们仍然还很难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全貌,因此对它的定义也只能是一些猜想。
Q:尽管目前很难精准定义互联网金融,但是我们的探索已经从以技术、结构和契约关系为核心的1.0阶段,进入了以渠道、经济和生活等需求为核心的2.0时代。从您的观察来看,互联网上的金融、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和互联网生活的金融,这三者是在同步发生?还是渐次出现?
A:我认为是渐次发生。第一层次,用户所能够体验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是互联网上的金融;第二层次,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则刚出现一些迹象,例如BAT通过消费场景嵌入,引导用户将线下的金融行为向线上迁移。第一层次发展历时将很长,将与第二层次并行发展。而第三层次离我们还较远。
举个第三层次中消费金融的例子。我上网订电影票,发现账户没钱,卖票商家能否赊账?这种简单的消费金融需求,如果以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去实现,操作复杂且耗时漫长;如果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实现,赊账可以瞬间完成。但是在瞬间完成的背后,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建立数据接口、信用评估、风险定价等模块化的服务。而建立这些模块化的服务,就需要金融技术创新、大数据支撑,以及交易结构的变革。
Q:您反复提到了互联网经济这一概念,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互联网经济。
第一,信息革命既提升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也催生了新的信息产业。
第二,传统社会以能耗去判断经济总量;而信息社会以信息的产生、交互和迁移来去判断经济总量。
第三,传统经济主要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信息经济降低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成本。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发展路径:传统手工业出现了职业划分,实现了人的标准化;工业社会出现了组装生产,实现了零部件的标准化;而在信息社会,早期是各占山头,标准不同。而当互联网经济向前发展时,互联网要经历从非标准化到标准化的过程,即信息接口以及中转服务的模块标准化。
Q:能否这样理解?在工业时代,大机构热衷于签排他性的合作协议,因为寻求合作的成本很高,排他的伙伴关系可实现价值最大化。进入到信息社会,标准化、模块化为主流,因此松散联盟可实现价值最大化。
A:是的。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需要我们通过连接、组合标准化模块,去满足用户非标准化的金融需求。
金融服务应与场景紧密结合
Q:您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互联网、金融、还是第三属性?
A: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脱不了金融,而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流通或信用交换。金融的基本功能和核心本质没有变化,而变化的是获取和提供方式--即我们如何流通信用,进行资金配置。互联网经济催生的金融变化将体现在:
第一、金融服务应用的泛化。在传统经济中,金融有特定位置与角色;而在互联网经济中,交易与支付、融资等金融服务密不可分。可以说在用户互联网的任何行为都将关联到金融。网络时代金融服务的泛化,将使所有企业都最终变为金融企业。
第二、金融服务粒度的精细化。为实现灵活组合,以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金融服务(如征信、接口、信息传输等等)的单元将被不断细分,甚至将从模块化发展到原子化。
第三、应用与单元连接的紧密化。金融泛化是指金融服务边界的延展,而金融细化是服务单元的缩小。在服务单元对接到金融应用时,需要互联共通。金融互联共通是互联网的一贯属性,在服务于互联网经济的金融时代,互联共通的方式将出现巨大变化。
Q:如果将探讨的内容按“道、法、术”归类的话,今天耀东所谈所讲上升至了“道”的层面。不同于其他访谈嘉宾,耀东更多地揭示了互联网金融本质的、规律性的特点。既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现行之道”,也预判了“未来之道”。“道”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代表了宏观趋势,强大而持久。
我们由“道”入“法”,在中观层面继续探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起步至今,我们看到市场出现了“集团军游击队混战”的局面,大家纷纷玩起了跨界游戏。您认为在BAT互联网巨头、四大为主导的传统金融机构、与产业垂直服务供应商三类玩家中,谁有更大优势赢得未来?
A:从道的层次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延展周期将会很长、变数较大,不好预测优劣。如果从法的层面来看,谁能将金融和生活生产结合得越好,谁能将各种的金融需求整合得越好,谁就拥有未来。优势来自于:
首先,掌握更多的需求场景;
其次,掌握海量的客群,并保持频繁交互;
最后,形成大量的数据沉淀;
拥有这三项能力,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寡头垄断。但是互联网经济是放量增长的,迁移速度极快。从动态的角度看,BAT能否长久保持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地位,这有待观察。
Q:在信息时代,BAT这类互联网巨头正在构建各自帝国。未来3到5年当中,他们把握入口、创建场景,完成闭环...这种帝国模式是否会形成互联网经济的“马太效应”?
A:我觉得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扩张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至于他们是否会形寡头式垄断,目前较难判断,因为它涉及到了政府、监管等许多因素。
即使在BAT互联网巨头主导市场下,草根创新企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阿里推出了招财宝P2P,但其他P2P平台并没失去生存空间。事实上BAT的发展思路也很不一样,B要走流量、走入口;T要走社交,走连接;A可能向经济方面走。
短期内能否出现与BAT抗衡的互联网企业,我认为目前形势尚不明朗。互联网经济还远远没有饱和,机会肯定存在的。
Q:对于以四大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互联网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被不断地蚕食,最终“主导”变成“非主导”,“主流”成为“非主流”吗?
A:在金融行业变迁中,还缺少前车之鉴。我们可以移动通信为例,进行跨产业对比。目前,颠覆移动通信行业或让巨头地位下降的,并不是一个新的移动通信公司,而是像微信的这样互联网企业。移动通信巨头的主导作用还在,但发挥功能的层次和领域产生了变化。他们更多地去构建、维护基础设施。利用基础设施去提供更贴近用户的服务,是由很多互联网化、市场化的力量完成的。
以此类推,3到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国有大行的基础性地位不会被动摇。在生活性金融方面,他们的作用可能会慢慢地后台化、基础化;在生产性金融方面,国有大行会继续保持优势。
具体来说,在贴近用户的理财服务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会遭抢劫。但作为金融资产的生产方,他们将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Q:我们看到以四大银行为首的传统金融机构,都在寻求主动跨界,进入到了电商、旅游、交通等生活领域。请教两个问题。第一,这样的趋势能否持续?第二,跨界的结果对银行是加分还是减分?
A:我认为要从需求牵引的视角来看。我一直在考虑,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什么?如果四大失去了国家信用背书,失去了吸纳低成本储蓄的优势,还能否长久地把持主导地位?这是值得怀疑的。在以往金融市场中,银行能生产贷款,所以资产生产很重要,资产销售很简单,银行就做甲方。但是在新经济时代,客户需求更重要,需求反向牵引金融服务的供给。甲乙方关系转变了,竞争格局就变化了。
Q:需求牵引式竞争是需要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中实现的。靠民营资本推动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与国有资本主导的传统金融企业博弈与共生呢?
A:目前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主流市场,新金融机构处于边缘市场。双方各自为战,直接竞争与正面冲突还不够强烈,是并存或共生。要预测今后的演进,可以举个例子。一个P2P平台做大做强后,可申领民营银行牌照,成为体制内一部分(至少一只脚跨入体制)。一家国有银行,通过跨界可以提升其市场化程度。身份的转变,会使双方在某一个时点趋于同质化。
监管尚需夯实基础
Q:互联网金融的游击队转正规军,这种身份转化主要的驱动力是什么?商业诉求还是监管要求?
A:我认为主要还是监管的要求。
Q:在这样一个变局时代,新玩家、新业态、新游戏同时涌现,监管应如何定位,才能成为正向的推力而不是反向的阻力呢?
A:我们还以P2P行业为例,第一要依托行业自律。前几年基本上没有监管,尽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远比想象的要好。原因在于P2P平台意识到应结束无序的状态,他们就成立了行业自律组织,退出了行业规范。这种行业的自发演进,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
第二要依托现有法律体系。如P2P诈骗跑路等,现有《刑法》、《合同法》或者一些商业法律本身就有处置办法,也形成了很强的威慑能力。如果要引入行业监管,主要针对方向应是弥补法规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的地方。
在企业自律、行业监管和法律环境中,夯实法律基础最重要。
未来也将走到需求中去
Q:作为互联网金融各类白皮书的主笔,可否请您谈一下P2P、众筹、网络理财、第三方支付这些细分业态分别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有什么样不同的前景?
A:众筹行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国内来还缺乏长久持续的商业模式。但是众筹业态与互联网经济的契合度非常强,今后会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但是需要去挖掘,
P2P行业相对发展成熟,商业模式比较清楚,基本流程、组织结构等大家基本熟悉。目前P2P行业最迫切的问题是资产来源。早前P2P填补了空白,在边缘市场找活干的。现在玩家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窄,就需要开拓一些新的资产来源渠道。
互联网理财的主要问题在于,风险偏好较高的客群增长,没能跟上行业的发展。
第三方支付历时最长,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不论是众筹、P2P、网络理财还是支付,今后都有可能面临身份转换,就是它要么成为银行,要么成为资产交易所,要么成为一个综合服务商。
Q: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您如何看待投资者的作用?
A:从互联网金融投资并购的案例来看,我觉得无论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都对行业发展非常有利。除了资金,投资者们还带入了政府、行业等各层面的资源。
对产业提升作用最大的,还指战略投资者。一些民营企业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渠道,通过战略投资获得了准金融或类金融资源,从而更好地进行战略布局。例如制造业的联想、海尔等,通过并购的方式涉入金融领域,为供应商和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农业集团,通过战略投资,为农业生产或物流配送提供金融支撑。这些都非常值得重视。
前面谈过,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点就是金融服务泛化。以前大家常说,未来每一家企业都是一个IT企业。现在可以说,未来每一家企业都是金融企业。
Q:作为一位长期跟踪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研究者,你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引擎是什么?哪些要素不可缺失?
A:首先是技术要素。经济往网络迁徙带来一些新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就要新技术来进行支撑。
第二是思维要素。我们要回归到客户的真实需求。比如刚才谈到的制造业或农业集团,引入金融服务功能就是内生需求。企业是通过专业机构还是自身解决金融需求,取决于金融需求和生产管理是否结合得紧密。
这两个要素也是保障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引擎。
Q:互联网金融发展突然中断,它的终结者可能是什么?
A:政府政策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是金融自由化或者监管宽松,如潮流逆转,可能会终结它的发展。
Q:请您用3个关键词描述一下未来3到5年互联网金融发展?
A:创新,普惠和竞争。
Q:在过去一小时的访谈中,耀东贯穿始终的一个词是“需求”。毛泽东曾讲“从群体中来,到群体中去”。互联网金融之道抑或如此,“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它会使新业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发展力。我们今天就交流到这里,谢谢!
A:谢谢!
访谈背景
移动互联的浪潮澎湃而来,金融产业正在历经洗礼,金融生态也在滋生巨变。在喧嚣的变局时代,产业领军人及跨界挑战者应如何解码与布局?金融产业怎样才能与移动互联结下良缘?
为探索中国金融的未来之路,2014年7月,跨界创新平台(COIN)策划推出“金遇良缘—移动互联驱动的金融变局”系列沙龙(简称“金沙”)。“金沙”首场推出后,野村综研顾问总监朱四明和COIN创始人白虹联合发起了“COIN互联网金融创新指数”(简称“金指”)。零壹财经CEO柏亮、艾瑞咨询联合总裁邹蕾、富友总裁康建明、点融网总裁郭宇航以及申万证券战略总监陈晓升等组成了金指专家组。自2014年8月立项至今,金指项目团队已完成指数框架确立、项目公示、问卷发布等多项工作。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在白虹主持下,COIN对选定的18位专家进行了系列访谈。
本文根据零壹财经研究总监李耀东先生的访谈内容整理。
理财序:互联网在程度上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加的新的信息交流通道,但是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传统产业的转型成为一个极大的挑战,甚至生死存亡之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