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促降准落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定位为“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就目前的情况看,报告对我国经济正在承受的压力预期充分。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日程,4月15日将发布一季度GDP增速等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有多家机构认为一季度GDP增速不排除“破7”的可能。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院根据前两月工业、投资等主要数据预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在6.85%。
我国还面临着通缩的风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当前通胀率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经济增速放缓,央行密切关注通货紧缩风险。如果中国通胀继续下行且经济不景气,货币政策仍有调整余地。”
对于目前的经济状况,高善文博士指出,去年8月份以来,中国经济遭受了一次财政收缩的冲击,一次各项财政开支意外大幅度下滑和收缩的冲击,这样的一个财政收缩导致了经济增速在去年8月份以后突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台阶式的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盈利再次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恶化,经济的通缩压力开始比较明显的加剧。
他认为,面对这样的局面,整个财政货币政策被迫转向比此前更加积极的方向去支持总需求的增长,虽然在短期之内通过改善市场主体的预期以及财政开支的扩大,能够起到相对比较短暂的和阶段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平衡的建立需要供应的增长在现有的水平上持续地收缩和下降来适应,而这样一个局面也许最早到下半年甚至明年某个时候可能才能重新确立起来。
经济的窘境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态度的转变也可以看出端倪,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房地产时没有再使用“调控”、“抑制”等相关表述,取而代之的表述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三部委及财政部、国税总局先后发文,放松限贷政策、调整二套房贷认定、放松公积金贷款规则、放宽转让免税条件等,力度之大超出市场预期。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当务之急,央行近期接连打出降息、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组合拳,最终意图正在于此。央行本周二在公开市场开展的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3.45%,较上期下调10基点。这是自3月初降息以来,央行第四次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四次操作累计下调40基点。反映了引导资金利率运行中枢下行的政策意图。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本月存在存款准备金补缴、财政存款上缴、IPO常态化和债务大量到期之下信用展期压力,引导资金利率真正下行还需要“量”的工具配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公布,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需要银行缴纳保费。机构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事实上也承载着“隐性”存款保险的职能,在存款银行发生支付困难时,可以此作为抵押获取央行的再贷款支持,这部分存款准备金不能用于缴存银行日常的支付。在存款银行发生支付危机时,最终可以提用这部分存款准备金。
这与即将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保费的职能是相互重叠的。类似美国这样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一般央行不再征收或只征收很少的存款准备金。如果要在存款准备金之外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那么将大大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在存款保险制度提议实施后,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行通道也有望打开。
摩根大通预计,我国第二季度将会有一次50个基点的降准和一次25个基点的降息,并结合一系列定向措施,如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定向降准来管理流动性。
附录:
2015年3月1日起执行的最新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表(更新于2015年3月1日):
2015年最新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