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只是个渠道,有了不等于通了。还要看货好不好,水压够不够。(本句也适用于互联网)。
那天,香港觥筹交错,岛外一切静悄悄。比较激动的,除了争戴第一朵小红花的各行,还有友邦媒体。
到底谁第一?
还有友邦媒体:
大马不怕
日本有点怕
友邦对债券通的反应,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第三世界对国际资本的争夺。
彼时,拉美友邦,东南亚友邦,或摆脱债危,或转轨出口,都在以最快速度改革,让自己更性感。
此时,世界金融体系的规矩还没变。友邦间争夺美元的锦标赛,还得继续。
联储加息缩表,美元眼见要荒。不参加锦标赛的最糟结果包括:物价上涨,资产贬值,资本外逃,金融危机。具体案例参考前年的委内瑞拉和俄罗斯。
耗外储是下下策。而其他选择:资本管制、本币加息、本币贬值,也都是下1,下2,和下3策。
那上策是什么?
2
要让自己更性感,国际化不能退步。
可我币连贬三年,“他们”在岸离岸同时减持我币资产,还是扛不住退了几步。
资产不足,负债补。本来可以靠多发本币债补上。然而控流出控的离岸水干,成本抽高。点心债,狮城债,宝岛债,还有多少人记得?
于是债券通来了。
水路改陆路,在岸债市寻突破。将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只要纳入一个,就能撬动数千亿美元流入。
至于南下,到时候再"研究研究"吧。虽然有点不平衡,我港好歹也能水过地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