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是非常常见的经济学基本的概念,说白了很简单就是资本的价格。可是很多人并不明白利率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作用有多么大,具体经济活动中,利率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主要就介绍一下:
1 为什么会有利率
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因为如果没有利率,谁会存钱?没有人存钱,这些资源就会被浪费,大量的搁置,这对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会形成资金池,那么任何需要大资金的项目都很难展开,社会如何进步?因为社会进步依赖于社会大分工,分工需要合理的资源配置,分工程度越高,需要资源越多,则需要更多,且更为多样化的资源投入。
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我们持有资产,一方面要增值,一方面要保值,如果既不增值,也不保值,那么谁愿意把钱拿出来呢?就像大多数动物是不会分享食物一样。毕竟有着非常大的损失风险,要让人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就得给更多的承诺收益。
利率其实有很多表现形式:比方说,亲戚之间经常会出现无息借款,这真的是无息的么?任何借款都是有风险的,那么亲戚为什么会无息借款呢?这实际上更多的是类似货币互换的结构,只不过不加利息而已,很多人借款是因为他们相信在自己需要钱的时候别人也会借给他,即使目前这个借款对象无法借款,那么整个圈子内,就更加容易得到借款和支持,实际上这是一种分散风险的做法。长期下来形成的这些社会文化制度和潜在的伦理道德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使得资源可以流动。这种利率的形式非常隐蔽,而且非常复杂,主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在现代金融出现之前,占据了民间的主流;
而现代金融出现以后,利率的表现形式就非常明显了,通常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简单的如借条,复杂的如股权投资协议等等),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形式。比方说银行存贷款、理财等等。目前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因为贸易和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种相应的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人们已经不再会将钱存在自己的家中,而是放在金融机构中。
2 利率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个资金池,拥有分配资源的权利和获利的责任。因此,利率从两个方面来影响金融机构:成本和收益。
利率越高,资金成本越高,收益相对越小,那么愿意投资的人就会减少,存款的人就会增加,如此一来整个社会的消费、投资、建设都会趋向于保守。
利率越低,资金成本越低,收益相对较大,那么人们就会愿意贷款,存款减少,如此一来,整个社会的消费、投资建设就会趋向于积极。
在完全自由的市场中,如果某些行业的未来收益潜力很高,那么就会影响到收益预期,收益预期越高,资源就会越集中,从而起到了一个资源调配的作用。
有关经济与利率的关系,在考虑到利率本身给资本带来的调配以外,还得考虑到预期收益对资本的调动作用。比方说在互联网泡沫时代,大量资金进入互联网行业,导致过度投机,其他行业资金不足,然后泡沫破裂以后,资金短缺,利率短期上涨,过一段以后,投资需求和消费等需求迅速下降,利率再次迅速下降。
美国基准利率走势
事实上,在非完全的市场经济中(事实上也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如美联储制定基准利率本身就是一种计划行为,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是计划行为),计划分配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大多数银行都是政府控制的,因此政府有权利给予部分机构和领域以特别的权力来获得贷款(比方说不需要抵押,利率较低),或者称为“差别化政策”,从而来影响资源的分配过程。
因为人是非理性的,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非常容易出现经济泡沫。比方说,在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资金成本很低,收益大,人们愿意贷款和减少存款,如此一来,整个社会的消费和生产会增加,反过来又会使得扩大收益部分,使得看起来还会继续增加收益,因此,会有更多人投资和消费,结果过度的资源配置却没有产生足够的收益,其结果只能是欠下债务或者是消耗储蓄。这就是周期的基本运行过程。
3 计划与市场利率的关系计划与市场是分不开的。比方说,一个工厂内部,所有的日常制度和流程都是相对固定的,是计划性质的,但是一旦出了新的问题,那么就会修改制度和流程,这又是市场式的。又比如说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购买原料、选择场地通常是计划性的,但是艺术创造本身又是市场性的。
计划利率是服从于市场利率的,而市场利率的源自于资源配置的结果。计划利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准绳(更像风筝线),以防止市场利率过分偏离轨道,带来混乱的结果,但是有了风筝线,也可能会在把风筝从正确的路上拉到不正确的路上。但是至少,只要风筝线在手上,还有再次起飞的机会。
事实上,一般将计划与市场分开通常是将政府与机构相分离的提法,而实际上,如果将政府本身看做是经济中的一份子,其作用本身就是负责计划,而其负责计划的多少与有效性正相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存在市场与计划之分。一切皆是市场,一切也皆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