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如果货币太多,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但如果货币太少则会出现通货紧缩。所以货币一般要跟经济挂钩,不可以太多也不可以太少。
吃掉一张人民币,货币变少,的确会让人民币升值那么一丢丢,但是一张货币,对比我国目前的货币总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的问题跟人民币超额增发是有很大关系。
M0是社会上的现金,M1是M0+企业的活期存款,M2就是M1+全国的定期存款。
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超市,M2的增长也就是货币总量的增长,GDP的增长可以简单看作是整个超市内货物数量增长。货物的增长速度跟不上钱的增长速度,货少钱多,货就会涨价,而货物涨价的幅度就是CPI的涨幅。
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央行发行流通货币7万亿后,老百姓们总是在抱怨“钱不值钱”“钱不够用”。
实际上,人民币增发以至超发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中国M2货币供应增长已持续多年在15%以上。截至2017年3月,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159.96万亿元,与1990年的1.53万亿相比,增长104倍余。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政府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
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直到现在,我国依然处于一个通胀的阶段,直到现在,我国依然处于一个通胀的阶段,但是适量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在经济萧条期中,由于市场预期悲观,价格水平下降,则会产生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