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以来,一直有一项义务没有履行,就是“开放所有市场”,其中开放金融市场正是其中的关键。
4月1日,我们的金融市场正式开放了。但是,在疫情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放开金融市场是好是坏?对于我们而言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01金融市场开放的定义
根据国际理论领域“金融深化与抑制理论”,金融学者们主张取消政府对金融的管制,逐步实现市场力量起主导作用的“金融自由化”,对内促进国内金融自由化,对外放松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金融管制。
简单来说,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包括两类,一是放开跨境资本在交易环节和汇兑环节的限制,包括汇率政策、资本项目、人民币国际化;二是放开境内外金融机构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的管制,以及对境内外居民或机构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管制。
此次金融市场的开放,主要针对的是金融服务行业,国外的券商、保险公司,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可以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与国内的公司一决高下了。
0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影响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来看。
好的方面:金融市场开放能够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推动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在激烈竞争之中,金融机构可以获得前沿的金融技术,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公司治理技术;对于投资人而言,金融市场开放能够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投资人可以通过跨国的资产组合降低投资风险。
坏的方面:金融市场开放可能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会让市场的周期性变动幅度加大;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会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生存环境的恶化,进而引起失业率的上升。
4月1日,针对金融服务业的金融开放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个要分行业来看。
第一,对券商行业来说,外资的进入会加剧竞争的格局,当然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是狼入羊群。
一方面,券商行业在严格的行业监督之下,任何企业都需要在证券法之下合规经营,因此,有关部门的严监管成为国内券商的“保护伞”,共同的限制之下,外资很难取得压倒性胜利,甚至有可能面对“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券商的客户具有一定的思维惯性,外资想要撬走,并不容易。在经纪业务、咨询业务、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投资人们都有自己熟悉、信任的券商,外资初来乍到,哪怕费用便宜一些,投资人也不会轻易改换门庭。
当然,国内券商也不能掉以轻心,西方金融市场高度市场化,尤其是市场,外国的券商历经考验,在谈判能力、情报搜集和调研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面对“华尔街之狼”们,轻敌会导致落败。
第二,对保险行业来说,外资进入会是非常重大的考验。
保险行业一直是西方金融市场的热门行业,巴菲特就拥有属于自己的保险公司,在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时,巴菲特就认为自己的保险公司能够提供便宜、大量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自己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保障。
对于中国的保险市场,外资垂涎已久,早在1995年,友邦保险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淘金。
初来乍到的友邦保险做好了在中国市场亏损5年的准备,没想到早在1995年就实现了业绩开门红,捞金4.5亿元,收益颇丰。
4月1日起,外资就可以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了,外国保险公司不必与中国公司合资,而是被允许全资经营,对于国内的保险公司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
当然,这也是一次机会,与狼共舞,也可能是学习生存技能的良机。
第三,对于信用评级机构来说,国内评级机构急需建立企业公信力。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服务型中机构,它有专门的经济、法律和财务专家组成,评级的对象包括各类债券、股票等。
优质的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掌握着很大的话语权,对于不少投资人来说,判断一家公司的债券或者股票是否值得投资,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非常有参考价值。
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甚至可以给主权国家的债券进行评级,他们如果下调了某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这个国家的国债利率可能哦度需要上涨,影响力惊人。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还没有完全建立,领域内的企业还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外资的进入,势必加大市场的竞争,越早建立公信力,企业才能越好的活下来。
最后,对于相关领域从业人员而言,增加了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了体验外国金融机构服务的机会。
金融行业在国内的平均薪资水平已经很高,一直是“高富帅”行业,但是与外国金融公司相比,依旧小巫见大巫。2019年穆迪在中国招聘分析师的薪资高达25000/月,进入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意味着高薪,而且意味着宝贵的学习机会。
普通百姓则多了一些体验的机会,你可以在外资券商开户,可以把钱委托为外资私募基金打理,当然,从行为惯性角度看,大多数投资人不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综上,对外开放金融市场是我们在践行“加入WTO”的承诺,对待这件事情,需要辩证的看,对于相关行业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投资人而言,则多了一些“尝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