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东莞地王迭出,目前是拐点还是山腰争论不休,买房的卖房的孰赢孰输未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房产中介从中赚了不少。与此同时,深圳客、本地客闹“退房”等纠纷飙升,部分中介被指“套路”深。
“业内确实有一些套路。”阿成(应要求化名)是个“擦边”90后,个子不高,中等身材,即使在三伏天,都把衬衫一丝不苟地插进西裤里,他今年将手头中介业务从二手房转到一手房。记者跟他认识四年,平时也是朋友,推心置腹下,他愿意谈一谈中介眼中的套路。
“3月份大朗远大广场就是这么闹退房的。我们整个4月深圳客骤减。后来一旦有行业乱象被举报,我们的损害是很大的。”阿成说,接下来他的自白,更多是善意,期待行业环境改善:“大环境下,我的一些做法也不可避免游走在边缘,但我是真的感激这个行业,还想继续做下去,所以希望它更好。”
一、中介自曝
1、个人信息:一天200多个电话,约出三两个看房
每一家房地产中介都要搞来客户个人信息,姓名、电话、房产情况,这早就不是“不为人知”的秘密了。我们知道这是灰色地带,也必须这么做。拿到这些电话,我们每天早上九点开始就逐个打,“金九”的时候打到200多个。
记者印证:
记者在阿成所在中介公司看到,人手一份花名录,业务员逐个拨打,如果遭到粗暴拒绝,就做个标记,过一段时间再打;如果问价格问地段的,就标记为重点攻克对象。一天能够约出三两个看房的,已经算成绩不错了。
2、跨市看房:关于“沉没成本”的心理战
怎么看房成交率最大?当然是现场看房,尤其那种特别远点的跨市看房,只要客户愿意过去,就大概有了三四成的几率,接下来的就是心理战了。
我带客户去看石龙边上惠州东江府的房子,8000多元一平方米,平时上班到东城南城也要1.5个小时地铁转公交车。开始看到配套客户是失望的,大多数人抱着“这么远来都来了,不要白来”的心理,换一个盘看还要再折腾个半天,好像心理书上叫“沉没成本”。磨一磨,客人一咬牙就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