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成长第九课:怎么补仓II
昨天公布了补仓的算法后,有人提出不同的算法,在此给大家做个补充:
昨天公布的是均值算法,即在多次购买后,用买入均值*0.985,计算补仓点
另一种是买入净值算法,即用上次的买入净值*0.985(如果波动较大,可扩大间距,调为跌3%甚至5%再补)。
这两种算法,在第一次补仓时没有差别,从第二次补仓开始,均值算法的补仓点会略高于买入净值算法。
买入净值算法举例:第一次补仓一样:
还是以2000元为一只基的满仓,即10层仓,200元为一层仓。单位净值为1元时,买入200份建仓。
买后一直在跌,由历史走势看出,波动幅度不大,补仓点由公式计算得出1(买入净值)*0.985=0.985元。
买后第1天跌了,跌到0.99,0.99大于补仓点0.985,不动。
买后第2天还跌,跌到0.98,0.98小于补仓点0.985,此时需补仓。
按照1-3-5-7-10的仓位走,此时补两层仓,400元,买入400/0.98=408.16份总仓位变为200+400=600元,一层+两层=三层仓。
第二次补仓:
计算补仓点,以0.98(上次的买入净值)*0.985=0.9653
第3天,继续跌,跌到0.97,0.97大于0.9653,理论上不补。此时和均值算法不同。
两种算法,哪种更好?
两种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基:
有的基处于涨多跌少的阶段或波动幅度小,很难跌到补仓点,此时均值算法更适用一些。如: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分级(161725.OF)。
有的基处于跌多涨少的阶段或波动幅度大,一两天就能跌到补仓点,此时,买入净值算法更适用一些,更能有效的拉低净值。如:易方达资源行业混合(110025.OF)、金鹰核心资源混合(210009.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