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年里,私募基金行业的崛起给公募基金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不仅表现在市场份额的切割上,还体现于公募基金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对于人力资本密集的资产管理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为了打破这种 人才困局 ,公募基金行业的杀手锏是 事业部制 。记者在近期采访中发现,自中欧基金率先大规模实施 事业部制 并大获成功以来,近年来无论大型基金公司,还是中小型基金公司,无论是民营的基金公司,还是国有控股的基金公司, 事业部制 逐渐成为标配。虽然制度规则各有千秋,但基金公司们的目的却只有一个:尽可能地阻止优秀人才的外流,提升公募基金的服务质量。
靠 激励 留人
相较于私募基金行业灵活多变的利益分配机制,公募基金行业多年来在人才激励方面就显得相对落后,这也是导致包括大批基金经理在内的人才迅速外流的主要原因。因此,诸多公募基金公司纷纷推出 事业部制 ,就是直指人才激励这个软肋,通过更大幅度的利益倾斜来留住人才。
上海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随着私募基金行业和其他各类资产管理公司的诞生,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这让公募基金公司曾引以为傲的制度红利快速消失。 但目前大部分公募基金公司的经营思想和制度,还停留在行业垄断所带来的那段黄金岁月中,对人才的重视和激励完全落后于时代。一旦人才流动有了新出口,比如私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就会导致精英人才大量流失。等你回过味来,精英都走的差不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该副总经理说。
在公募基金公司眼里, 事业部制 的推出,会成为缓解这个不利状况的利器。中欧基金的成功让很多基金公司看到了希望,也有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基金经理因此而留在公募基金行业。某中型基金公司的专户总监告诉记者,在许多同行的影响和一些资金方的鼓动下,自己一度萌生了投身私募基金行业的想法,但所在基金公司及时针对性地实行了事业部制,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大多数基金经理的思想比较简单,就是专注于做好自己的投资,不愿意分心去做市场、销售等事务性工作。但如果离开公募自己创业,分出相当多时间和精力去应酬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个人感觉,如果公募基金行业的事业部制能够实施得更彻底一些,凭借公募基金行业多年来的深厚底蕴,完全有机会扭转人才‘公奔私’的局面。 该专户总监说。(来源:南^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