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风控人士自爆内幕:大量纯信用贷包装成固收产品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知名财富公司诺亚财富踩雷34亿承兴国际的消息点燃了财富管理圈,围绕于此的风控问题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

该案目前处于侦查阶段,承兴国际是否造假,在何种程度上造假,尚无定论。此事之所以引发行业热议,原因在于,诺亚作为第三方财富行业的头部公司,“踩雷”规模庞大,且指控涉事企业欺诈,性质较为严重。

那么,这此类产品中,风控措施究竟是怎样的,哪些环节存在着漏洞?

包装成固收产品的信用贷

此番爆雷的产品为“创世核心企业集定私募基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基金合同等相关材料上看到,该基金底层资产为承兴国际在京东的应收账款,基金托管在平安银行(13.560,-0.03,-0.22%)。有合规的备案、托管,还款来源是大公司,在产品端,对投资人而言,表现为一款年化收益率7.7%的低风险产品。

2013年以来,随着商业保理业务的推出,大量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私募基金机构以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方式,将从个人投资者处募集的资金,投向上市公司甚至一般的中小工商企业。

“我的印象里,此类业务2013年开始出现,2014年慢慢发展,2015-2016前后突然爆发,整个市场都在做供应链金融。2017年下半以来,上市公司开始大量爆雷,这些借助供应链进行融资的私募产品开始大面积发生风险,现在还在持续。”一位在私募机构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此前,金银岛40亿贸易融资、中粮信托·供应链信托贷款、华业资本投资的应收账款债权、宁波东力(4.070,-0.15,-3.55%)旗下年富久的供应链融资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均爆出问题。

这些投向中小企业的,并且没有抵押物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在出现逾期等问题之后,穿透层层包装来看,底层资产基本上相当于一笔纯信用的贷款。这类资产是应属于较高风险等级,然而在产品端,却大多数以固收类产品形式出现。

“主要在于包装,这是迎合市场投资者的心理,投资人大多还是寻求收益率稳定的安全产品。”上述私募机构人士指出。

不管是此次诺亚曝出的34亿大雷,还是此前已经大量出现的供应链融资问题,都严重拷问管理人的风控问题。以此事件为例,京东和诺亚方面均表示,是承兴造假。

“歌斐资产作为基金管理人投资前都做了哪些尽调工作,投资中怎样确保应收账款真实性的?在整个投资、管理过程中,如果违背管理人基本义务,轻易被骗,也要承担责任的。”一名私募基金领域的律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特别是京东在公开声明中指出,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被诈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和京东进行合同真实性的验证,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规和风险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

风控是伪命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第三方财富管理人士、私募机构人士处了解到,对于类似涉嫌欺诈的行为,他们并未觉得意外。

一位熟悉行业的资深风控人士向记者透露:“此类操作是行业‘公开的秘密’,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私募基金以供应链的名义进行融资,实为造假的情况比市场预想中严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