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卖了什么什么就涨,买了什么,什么就跌,是机构知道我们的持仓吗?
按照券商营业部的权限来看,营业部总经理级别(或以上)权限的人,可以看到具体某一个投资者的持仓,比如,我同学就可以随时看到他老婆的持仓,也可以随时看到我的股票持仓——只要他想看的话。
而从机构来说,通过自己分仓的基金券商,通过营业部的确可以看到投资者的持仓具体情况,但是,这对于机构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至少不会是决定性的意义。
比如我在深圳的时候,一个朋友就是营业部总经理,他总是和我说,某某账户持有中兴通讯300多万股,那是14-15年,大家可以打开走势来看,14-15年中兴的表现如何?也就是说,机构或者营业部或者游资看到投资者持仓,并不代表持仓品种或者该投资者就是目标——持有的股票未必是合适的目标,就算是一个好目标,该投资者也未必是“对手盘”。
而以我现在的这个同学为例,他发现营业部有一个游资账户,经常参与打板和妖股炒作,但是,这个账户有时一天进出十几个票,且操作很快,换手很快,还兼有有时潜伏不动,有时以外地账户操作不在本地账户操作的现象。我同学推测可能是一个游资账户的分仓账户,原来一个叫数字信息的股票,我同学恰好那天客户买入后他打开账户看到了就很近买入,涨了七八个板,其中多数还是一字板,但是,时间久了,也发现不过是概率而已,也就放弃跟踪这个账户操作了。
从大型资金的角度来看,要建立一个股票操作计划,通常会对目前股票的持仓情况做一个分析,而且主要是通过券商营业部,以及上市公司,其中,券商营业部可以排查有无大额的该股持仓以及真实的成本;而上市公司则如果配合的话,可以看到持股达到1-5%的投资者的持仓,尤其是可以通过分析长期的《股东名单》去看长期持股者对应的策略是持股不动,还是来回做波段,也可以大体知道其持股成本。
总结起来,可以看到,有一定作用,但是,并非决定性作用,至多可以在筹码成本分析和成本堆积的量能分析上有一定的作用,事实上很多软件有提供这种功能,比如前十股东持股变化和持股成本变化。
的确存在“偷看底牌”的情况,但是,博弈除了筹码博弈以外,更多的是基本面博弈——对公司未来价值的博弈角度。而完全基于博弈的“偷看底牌”只能决定短期影响和输赢,并不会决定长期的投资成败。试想,你就算看到平安或者茅台的持仓,但是你基于短期判断,对长期百倍涨幅来说毫无意义。对于小市值的股票和小型的资金来说,完全基于博弈角度可能影响更大,但是,小型资金也就是零和博弈,通过赚取别人的失误的钱牟利,肯定存在开头所说的“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现象。但是,对于资金体量在几万,几十万的投资者来说,去跟踪这些账户以他们为假想敌和对手盘,意义不大,只有你在很近体量达到几千万,别人才有把你当做对手盘的意义——也就是说多数中小投资者感觉(一买就跌,一卖就涨)更多的是心态,因为你扛不住了卖出,恰恰是跌不动了,而你忍受不了诱惑冲进去,往往是流动性好个加速时期,正好是资金派发的最好条件——游资和机构完全没有必要把你当做假想敌和对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