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改革下,新三板成长路上有哪些“烦恼”?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来源:网络投稿

2017年末至2018年初,新三板改革大刀阔斧而来,从交易制度到分层制度、信披制度,再到“三类股东”监管政策的明确,在政策的引领下,新三板市场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竞争化,为中小企业规模化、资本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

然而,新政之下的市场却是不温不火。竞价交易制度自1月15日施行,远没有产生预期的交易热度和流动性;新分层对创新层股东人数、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反而吓退了部分企业,自12月22日新政出台至今,创新层新增摘牌企业12家;更有带着10个“三类股东”上会的新三板企业贝斯达,依然被发审会分分钟否决掉,终究没有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新三板正处于成长中,这些成长的“烦恼”短期内自然是少不了。

竞价交易引导价值回归

自集合竞价正式施行以来,两周盘中交易额累计总量为44亿元,创新层和基础层分别占比48%和52%,盘后交易额累计总量为30亿元,创新层和基础层分别占比38%和62%。但在集合竞价前一周(2018.1.5-2018.1.12)交易额累计总量为50亿元。这样对比,集合竞价确实没有带来预期的交易量。

这存在内外部多重原因,一方面虽然交易制度实现升级,但新三板的投资门槛并未降低,市场内的资金仍是存量资金,高门槛限制了资金的自由流入。另一方面,股权过于集中,据联讯证券统计,截至2017年末,新三板企业股东人数超过50人的仅有1901家,占市场总量的16.38%,股权都集中在第一、第二大股东手中,自然就很难有交易量。另外,基于投资者的避险逐利心理,在12月22日新政之后、1月15日竞价交易实施之前,发生短暂性交易高潮,并非完全对新政看好的表现,反而是为了及早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交易方式而发生的交易。所以,竞价交易后并没有出现交易热潮。

但竞价交易正在引导新三板企业实现价值回归,在协议交易的时代里,找好对手方进行高价转让,就可以为企业锁定高估值,价格并没有随市场价值而波动。而竞价交易时代,无论是基础层的一天一次竞价,还是创新层一天五次竞价,都会逐步产生一个相对公允的价格。近日,不少企业市值虚胖的企业大幅缩水,如首航直飞一度缩水200多亿,川山甲缩水80多亿。与此同时,曾被低估的企业也获得市场的肯定,汇银银行市值涨幅超过50亿。市值的回归也为盘后交易提供了定价基础,投资机构能够更好地评估投资价值和判断投资组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