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保险行业的口碑一直不是很好。原因很复杂:
1、90年代,最初从事保险行业的代理人的,是一批下岗人员、营业员等等,当时保险公司最喜欢放的一首歌,就是刘欢的《重头再来》,大家听的都特别有感触,那个年代我还比较小,没有重头再来这个感受。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而且没有底薪,保险公司又比较急功近利,都是从亲戚朋友开始推销,产品条款也没有太理解,就出门营销了,这个就造成了很多误导销售。过了几年后,客户觉得受骗上当了,尤其是受亲戚朋友的骗,当然就觉得保险是骗人的。
2、2000年代,银行保险开始起步,之前一批坚持下来的人就转行做银保了,银保客户经理至少是有底薪的,还可以在银行网点驻点营销。当年我也很想去某华人寿,但是他们不要,要年龄大的阿姨,据说坐在银行大堂里客户觉得比较信赖。
2000年代初,我加入了某邦保险特别市场部,也就是现在的银行保险部,开始了银行保险的职业生涯。当初银行销售的产品是万能险,十年期,要扣5%初始费,退保还要扣5%,4%,3%,2%,1%手续费,还要扣年度保单管理费,第一年如果客户要退保,基本上损失10%。当年我在中国银行某支行,营销是很困难的。但是后来发现其他的银行营销很牛,也去学习过,原来那些阿姨叔叔是避开讲费用的,主讲产品的收益,当存款销售,一万送一桶食用油,当时在农行郊区据说是排队购买的。作为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业务人员,我没有随波逐流,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回家结婚生孩子去了。
2005年,通过友邦同事的介绍,进入了当时特别出名的某康人寿,它的出名在于底薪高,当年2800元底薪,还有非常好的员工福利。经过了三年的锻炼,我从一个普通的客户经理,升级到了资深客户经理,底薪也加到了6000元,当年这个底薪在市场上是蛮高的。
2008年,保险公司当时营销的投联险,由于股灾的缘故,净值下跌的很惨,关键是买保险和投资股票基金不同,客户认为保险没有风险,这一波,让所有客户损失惨重。这个是市场系统性风险导致的,不仅仅一家保险公司,大部分保险公司受到影响。这又一次让客户感到受骗和失望。
3、2008年-2012年,是银保的好时代,我当时去了一家新成立的保险公司某福人寿,开始了营销管理工作。虽然新公司一起从新开始,但是很快就有了起色,团队从2个人发展到15人,收入也是稳定上升的,当时团队一年保费可以做到一个亿。这个阶段,逐渐开始从营销趸交型理财产品到期交产品过渡,当时市场上很多客户经理期交产品,也是当作理财产品销售,所以也埋下了很多地雷。
2013年后,银保逐渐开始走下坡路,银行开始转型做网销产品,这个跟以前的模式完全不一样,一个月一家保险公司轮流经营,有时候一个月一家保险公司业务就好几亿,这个年代,产品是不错的,简单明了,银行的人已经不依赖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但是这样的营销模式,造成的结果是,银行网点全面铺开,但是后期那么多网点的售后维护跟不上了。
这之后几年,我转型做了综合开拓业务,对个险、团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积累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和客户服务的经验。
转眼2018年了,我的同事朋友们,尚留在银保行业的,都在苦苦支撑,很多人都转行了。
尾声:20年银保路,一路走来,看到了太多同行昧着良心赚钱。我是保险专业出生,又是资深北美寿险管理师,最基本的就是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所以坚持客观的分析保险产品及条款。
保险是个好东西,保险公司也没有教业务人员骗人,只是这行业发展太快,低素质的人大有人在,为了赚钱误导销售的情况的确存在。所以现在银保监一直在治理误导销售,现在买保险,都要全程录音录像,永久保留视频音频资料,以应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争议。
保险行业,经历了这些年的阵痛,未来会越来越好。现代中年人,都逐渐理解保险的功能和用途,随着这几年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和保险的普及,很多白领研究保险条款,看的比我还仔细。比较产品,也非常专业。
所以我认为,保险行业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