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延迟退休这个话题再次引起了全民的大讨论!而延迟退休的最大的意义就是减小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稳定性。
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
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显示:
2019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80844.09亿元,增长2.3%,其中保险费收入57849.05亿元,财政补贴收入19392.61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74989.23亿元,增长11.3%。
当年收支结余5854.86亿元,年末滚存结余94026.97亿元。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虽然2019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依然大于支出,但是支出的增长率已经明显高于收入。
同时可以发现,收入中有19392.61亿元属于财政补贴收入,也就是如果政府不进行补贴的话,那么社保基金已经是收不抵支了。
而从各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看,早在2016年黑龙江省的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就已经是负数了,赤字232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辽宁省、湖北省、青海省三个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也已经是收不抵支了。
而在2020年财政部发布养老金年度调剂预算显示,我国只有7个地区属于净贡献,其余22个地区属于净受益。
在《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报告中提出,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2028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可能出现负数,到2035年累计结余可能耗尽!
所以,我国的养老基金面临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那么,养老保险出现缺口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对于出现养老金缺口的省份来说,主要是因为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以东北地区为例,这几年东北三省的青壮年人口一直在流失,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选择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工作。
2015年到2019年,辽宁省16-64岁适工人口减少了163.6万,吉林省减少了85万,黑龙江省减少了150万。
与此同时,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却在增加。2016年到2019年,吉林省65岁以上人口增加了73.6万,黑龙江省增加了130万,辽宁增加了144万。
养老保险的贡献群体在流失,养老金的领取人群却在不断增长,这是这些省份的养老基金先撑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第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主要是因为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的影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已处于高程度的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
而在2016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6.7%,65周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了10.8%,两者均超过了阀值,并且老龄化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不断延长,已经超过了77周岁,这也意味着老年人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会更长,所以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还有一些历史因素和制度上的影响。
在养老保险改革之前,在职人员是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的,在养老保险改革之后,才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而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是在90年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在2014年,这也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之前并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或者只缴纳了很少的保险费,但却享受着养老金的福利,这部分历史欠账也是目前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是我国面临且不得不解决的一个巨大的问题,而推迟退休年龄目前看来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使得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增加,从而增加基础养老金征缴收入;另一方面又使养老金领取人数减少,从而减少基础养老金支出,有利于从增收减支两方面缓解养老金的收支失衡的问题。
所以,从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角度看,国家提出延迟退休政策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