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如果投保了重疾险,没有患重疾,重疾险就白买了。
表面上,确实是很吃亏。
不论是消费型还是返还型,没有得重疾,消费型的,钱没有了,白花了;返还型的,到了约定年龄,或返还所交保费,或除了返还所交保费还另外返还一定比例的相当于利息的钱。一笔钱,经过几十年,在保险公司放着,放到一定年龄,或70岁或80岁,不论返还所交保费还是另外加了一定比例的相当于利息的钱,能不能跑过这么多年的通货膨胀?恐怕很难。
若把这笔钱拿去投资,不论买银行的理财还是固定每年存五年定期,几十年后,也是一笔比较可观的数目。
不过,需要明白的是
一、保险的杠杆作用。就是说,花很少的钱,出险了能赔很多钱。
二、保险保的是确实存在却不知道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风险。看过一篇文章讲40岁后重疾的发生几率陡然提升。比如44岁以前的男生,发生重疾的概率仅为4.3%,44—59岁发生重疾的概率为18%,45岁前的女生,发生重疾的概率仅为4.6%,46—60岁发生重疾的概率为14.1%(这方面的文章很多,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找来了解。我引用的是其中一篇文章中的数据)
现实中,所有罹患重疾的人不论是否买了保险,都很后悔。买了重疾险的,后悔当初没有多买,虽然获得理赔,理赔数额太小,以后再也买不了保险;没有买保险的,则后悔当初没有买保险,花自家的钱,除了用于治疗,也用于治疗后的康复和营养及日常花费。
三、保险的强制储蓄功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工作好几年,月薪也不算太低,但几年下来并没有存下什么钱。现阶段,除了买房和买保险,能够存下一笔钱,有几个人能坚持每年每月固定存一笔钱的好习惯呢?
各位,谁也没有长了后眼,能够预料到自己将来一定会或不会罹患重疾,所以为了防备万一,提前为自己规划重疾险保障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看看经常朋友圈里微信群里,各种水滴筹轻松筹,各种号召大家献爱心帮一把的帖子,不都是罹患重疾的病患家庭向全社会发出的求援呼吁么?他们哪家的重疾是自己逢年过节烧香拜佛求来盼来的呢?
每个人都是成年人,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能承担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
如果谁坚定地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作息规律,心态平和,性格开朗,经常锻炼,绝不会得什么重疾,即使得了,自己也有能力有信心面对,不愿意买保险,那就不买。
如果谁觉得不放心,不管消费型还是返还型,都愿意让自己有个保障,防个万一,那就提早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