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缴费是最低标准,领取养老金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3-08-18 17:51:00 来源:网络投稿

一些人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误解。这些误解有哪些呢?能让我们澄清一下?

第一误解,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退休,是连续满15年。

实际上,1991年我国才建立起全面的养老保险制度,最初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所有退休人员都可以领取20%社平工资的基础养老金,结果没有考虑到由于劳动力市场化导致很多人停保的情况。

因此当时国家规定,如果出现断保,养老金待遇计算使用的社平工资要向前推。近年来社平工资一直维持在8%~10%以上的增长速度,如果向前推肯定损失很大。而且,90年代初,我们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最低只有10年,在1997年以后才逐渐延长至15年。

2005年,国家推动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定了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直接跟该省市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因此,养老保险待遇的计算,不再受养老保险缴费中断的影响了,这也更加适合灵活多变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第二误解,缴费档次需要保持一样。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可能会遇到这种问题。各个地方在设计城乡居民参保的时候,涉及的缴费档次非常灵活,国家最初规定是100元到2000元10多个档次。

最初由于大家认识不深,对于参加这种养老保险的好处不确定,因此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2019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平均缴费档次只有200多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会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国家为了鼓励大家参保缴费,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比如河南省按200元档次缴费,政府补贴30元;按2000元档次缴费,政府补贴220元;按5000元档次缴费,政府补贴340元。

实际上,个人账户养老金在计算的时候就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60岁是139个月)。不管哪一年缴费档次都无所谓,只看退休时个人账户的累计余额,既包括个人缴费部分,也包括国家补贴或者集体补助以及历年的结余利息,缴费档次是多少都没有关系。

第三误解,退休前把缴费基数提高,能够影响着一辈子的缴费档次。

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在各地建立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已经参加工作并缴费的人员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也是按照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计算。


实际上,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本人的平均缴费档次。但是有些地区对于视同缴费年限,没有视同缴费指数,有些地区是按照1或者其他规定执行。对于有视同缴费指数的地区,无论后期怎么缴费都不会影响相应的养老金待遇了。

对于没有视同缴费指数的地区,如果我们按高基数缴费确实能够提升视同缴费指数。对于前些年,实际缴费年限较短,突然大幅提升最后一年缴费基数,确实能够提升过渡性养老金等待遇。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有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时间的人,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时间也不长。因此,提升最后几年的缴费基数,也就会影响最后几年的待遇而已,前面的缴费时间影响不大了。

以上三个误解,还是请大家了解。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越来越公平的,不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