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1年参加高考的,在黑龙江参加高考。我是文科生,当年高考总分是491分,是我们县的文科状元。
具体来说:数学111、语文86、英语82、历史76、政治67、地理69。至于满分多少不记得了,好像是640!
统计数据表明,1991年高考的录取率是恢复高考后,除了开头那几年之外,最低的,整体录取率21%左右。拿我班来说,应届生加上复读生大约70多人,那一年考上大学(包括大专、中专)的才有12人。
我虽然考取了全县文科状元,但是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我11岁开始耳朵发病,近乎全聋,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当年高考体检标准是非常严的,在黑龙江,我的考分文科院校里除了零表的北大和复旦,基本都能上去。
当时我的理想是报考南开大学,但是省招生办不让我出省,只好在省内院校选择,最终上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在与同根同源的哈工大合并)。
我学的是建筑会计学专业,经济学学士。本科毕业后,虽然在校成绩挺优异的,多次获得二等奖学金,可是我没有报考研究生资格,学校说没有先例,无奈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了。
其实我的工作分配是非常费周折的,有哪个单位愿意要一个听力全无的人呢?先是把我分到省会交通局,被退回来了,无奈回到家乡那个县里,由县里安排工作。在县里工作也是一言难尽,隐形的歧视是无处不在的,曾经近四年没有给我开工资。
流水匆匆,岁月更匆匆,转眼高考30年过去了,我已经48岁了,快到了知天命之年,副高职称,目前打到卡上的工资大概5300左右,公积金每月不到1000元,还有十三薪,除此之外就没有了。一年总收入大概7万左右。
我这点工资,说起来挺丢人的,对比我那些去北上广深发展的同学们,可能连他们的零头都不到。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觉得在命运给我限定的框架内,我已经很努力了,做得算好了。
最后说一句,知识改变命运是真的,千万不要怀疑!比如我,本职工作之外从事写作,不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还写了畅销书,从事自媒体也玩的风生水起,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活到老,学到老,高考只是一个重要的跳板,之后还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