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也可称为收益增值产品,是运用利率、汇率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该产品适合于对收益要求较高,对外汇汇率及利率走势有一定认识,并有能力承担一定风险的客户。
结构性存款最先开始于外资银行,我2007年统计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那时候经常看到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星展银行推出的这种结构性理财产品,还有不少客户投资这个最终亏的本都没了的。
这说明这类产品风险还是很大的。
例如花旗的一款产品,结构性投资帐户2014年第3期,挂钩“标准普尔500指数”,充分捕捉股票市场的获利机会,在12个月到期时获得了年化11.18%的较高收益率。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具体的条款,评估风险系数,而不是光看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有哪些猫腻?还有假的结构性存款?
好在,国内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风险并未有太大的放大,大部分收益都不到4%。
截至2019年3月末,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总额达到11.19万亿元,规模已经相当大了,其中,不少都在打擦边球。
比如,某家银行结构性存款信息,“该款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是4.7%,预期最低收益率是1.8%,挂钩上海金,若观察日上海金价格在250克/元以上,则获4.7%收益,小于100克/元则获得1.8%收益,介于两者之间则能获得4%利率。”而事实上,上海金价格低于100几乎不能触发。这也意味着表面上设置了不同的收益率,但实际上投资者几乎能100%拿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
上图是招行最新的一款结构性产品,要知道黄金3个月内上下波动400美元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所以这基本上不会行权,相当于固定收益产品,但是又打着结构性的旗号,你说这是不是假的结构性存款?
这就是变相揽储了,有些更是高价揽储,这个必须要监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