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是中国平安集团倾力打造的投资理财平台,中国平安市值超过万亿,其抗风险能力自然比其他平台高得多。
但这个问题也要辩证的看,一旦P2P风波影响到陆金所,可能会给平安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在这里大笨new不只想说陆金所,更多想说一下P2P。
什么是P2P: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首先:我们要问问钱从哪儿来?
毫无疑问,着来自于民众所谓的投资,小钱汇聚成大钱,汇聚成大钱后钱去哪儿了呢?
1、所谓的消费贷
我买个如果我买个手机还要消费贷一下,我不买好不好?
如果家里买台电脑还要消费贷我不买好不好?要买我刷信用卡好不好,信用卡有两个月的免息。
那么好了,消费贷也会给你若干天的免息期,来竞争这部分群体。这样平台岂不是傻子吗?我支付这存款人的利息,免费借给消费者使用!
平台当然不是傻的,因为钱反正不是自己的,亏了他可以跑路呀,风险让存款人承担了,平台想要的规模效应。
如果买车消费贷,我银行贷款好不好,银行贷款利息肯定比你低呀?那么好你说消费贷付首付,连首付都是贷款,那么车台车子完全就是借来的嘛?如果哪天我换不上贷款了,我会评估一下我还的钱数,如果还的不多,贷款我不还了,车子我不要了好不好,这样风险也是转移给了存款人。
2、消费用于购置生活物品似乎没啥转头,因为借了的钱产生不了利润,规模也大不了,随着平台滚雪球,吸引来的钱,我必须要投出去,否则平台哪来的钱支付利息。
那么好了,这么多年唯一能跑过通货膨胀的是什么?
是房价,房地产正和P2P的胃口,买房者正需要需要钱,还是不小的一笔钱。
那么问题又来了,消费者为什么不去银行贷没有款,而来P2P?毫无疑问,借不到,借不出那么多,没有首付。
借不出或借不到那么多,说明银行评估消费者偿还能力有问题,为了控制风险采取的措施就是——不借!当然有不怕死的,那就是P2P,我们借,因为我们是可以跑路的,风险在存款者头上。
没有首付那就更有问题,跟买车一个道理,可比买车风险更大。房子是租来的,消费者偿还的相当于租金,当有一天房价跌了,跌倒偿还金额不值房子市价和所还贷款额时,那么消费会不会房子不要了,钱不还了?(参考鄂尔多斯现象。)
3、借钱是为了投资,比如炒股投资,比如实业,比如研发,比如投资商业
那么问题又来了,借钱炒股,说明水平也不咋地,那么风险可想而知,亏了咋办,只有赖账了。
投资实业、研发、商业:如果这些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有8%的稳定净利润,已经很好。这样的投资贷款偿还能力是没问题,那么银行为什么不能贷款给他们?银行又不是傻得。
问题就在可行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只可能利润率达不到,甚至连融资成本都很难抵,抱着:“风险越大收益越大”的心态找P2P。
平台给你8%的收益率(在p2p平台中算低的吧),他自己运营成本架利润拿你1个点(那样利润里也很吓人了,因为利润率是跟自由资本的比值),那么通过P2P的融资成本已经达到了10%以上,现在实业毛利能达到10%的有多少行业?
就算有,为什么要找你P2P?不去找银行?
4,相互拆借;二次P2P,第一手的平台集资后,交给放贷公司。
这其中的风险不说大家也清楚。
那么最后大笨new想说的是:P2P能产生比银行高的回报,应该是通过资金风险控制、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来降低资金成本,把这一块的利润部分让渡给存款人,这才是比较合理的。
让渡多少能让平台可以存活,这是有极限的8%的回报率个人认为已经高到让平台难以生存了,更何况哪些动不动给十几二十个点的平台。
没有事业的金融是空转,空转的漩涡是把小资本吸进去。谨慎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