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上班族工资有结余,或者手头有点资源的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被动收入。但是,张口闭口动辄谈什么“财务自由”,好像就有点不靠谱了。
所谓被动收入,前提是要有“资产”。比如一大笔钱存在银行生利息,或者买了几套房子租出去获得租金收益,或者进行股权投资获得股利分红,等等。
通俗可以讲,必须得有“本金”、得有“矿”,然后才能不依靠人力和时间的投入而获得收益。如果没有资源,那就只能靠体力和脑力,用时间和技能换取相应的收入。比如,大多数工薪阶层就是靠8小时工作获得一份薪水的,谓之“主动收入”。
谈了收入这一方面,下面再说一说支出这一方面。
不管一个人是如何获得收入的,只要花费不超过收入,那他就可以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结余,日子就可以过得下去。
假如一个人的收入全部来自“主动收入”,那就可能过得比较辛苦一点。一天不工作可以,一个月没薪水也能撑过去,但是三五个月、一年半载之后呢?恐怕就有麻烦了。入不敷出时间长了把积蓄消耗光,生活可能就没有着落了。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人的收入全部来自“被动收入”,而且被动收入的数额完全可以满足消费需要。就比如某人买彩票中了一千万,把钱全部存银行,一年的利息收益就有几十万,完全足够一个普通家庭过得舒舒服服。这种状态,就可以认为是“财务自由”了。
很显然,财务自由是个相对的概念,是被动收入相对于消费支出而言的。如果一个人一年消费10万元,那他被动收入20万就可以认为是“财务自由”;而另一个人一年的消费需求是100万元,那他被动收入50万也算不得是“财务自由”。
除了上述完全来自主动收入和完全依靠被动收入的极端例子,我们普通工薪阶层大概都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这就是说,一般人既需要一份工作来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收入,同时还会有一定的结余和积蓄拿来进行投资理财,获得一份“被动收入”,从而增加自己可支配财富的数量,更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比如,炒股票小赚了一笔,就可以奖赏自己一顿大餐;大赚了一笔,那就买辆好车开开。
总之,一个人要立足了现实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处境,而不要老是做些暴富的美梦,奢望自己一天就成为“富翁”或者“贵族”。因为那毕竟是在童话中才有的事,现实中“屌丝”逆袭的例子可谓少之又少,说是万里挑一、百年一遇恐怕也不为过。
常言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妄谈什么“财务自由”,倒不如考虑如何在本职工作中出人头地,如何升职加薪,如何每月存钱投资、如何攒下第一套房子……来的务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