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入市,将来对家庭理财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来源:网络投稿

新年第3天,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确实提到“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入市”。猛一看见,很多人以为是在大力鼓励居民个人投资者将储蓄存款投入股市,引来一片哗然。其实不然,通览全文就知道,它与个人投资者根本没有直接关系,它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而言,个人投资者对自有的金融资产仍然拥有充分的自主投资选择权利。

这里所指机构投资者有哪些?主要包括银行、保险机构和信托机构。正确理解“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入市”,简而言之,就是监管机构将在2025年之前,通过政策赋能,进一步开放松绑,合理引导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募集的储蓄资金进入股市。

而股市所需要资金主要是大量长期资金,就当前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而言,能吸引长期资金的金融产品显然是比较单一的,难以满足吸引大量长期资金的需要,所以银保监会在<意见>中又明确了以上机构投资者需要大力开发能吸引长期资金的创新产品,比如理财产品净值化、基金、创新型保险产品和信托产品等。

为什么要这么做?根据对<意见>的理解,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入市的目的意义应该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一是有效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众所周知,我国属于高储蓄率国家,居民储蓄率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储蓄率超过45%,住户存款总规模达到72.44万亿,储蓄存款的过度集中,必然带来更大的潜在风险,通过合理引导进入股市,也就有利于改善金融资产结构,控制和化解风险。

二是更好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解决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成了主题。毫无疑问,企业从股市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所以实体经济的融资离不开股市,而股市更离不开“居民储蓄”这股活水。

对未来家庭理财有何影响呢?

可以这样说,鼓励机构资金入市早已不是新鲜事,大家知道的“资管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的出台,就是为储蓄资金进入股市打下了伏笔。资管新规明确理财产品不再保本兜底,刚性兑付,以及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股市,这都是一脉相承的,化解了系统性风险,实行投资者自负,为资金入市创造了条件。因此未来家庭理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明确,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入市并非鼓励居民个人投资者将储蓄存款转换成股票,而是指鼓励银行、保险和信托开发更多产品吸引更多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基金、保险和信托产品等,继而通过机构进入股市。个人投资者的储蓄存款仍然具有自主支配权和选择权,不带任何强制与引导目的。

2.客户将资金交给机构理财,可以大大降低亏损概率。不断有信息表明,未来股市去“散户化”已经成为趋势,由于机构的专业性和团队管理水平毕竟超过个人投资者水平,所以减少亏损或取得更高收益的概率理论上会更大。

3.由于入市资金范围的扩大,理财产品的风险也有增大的可能。以理财产品为例,过去募集的资金是不能直接进入股市的,只能通过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募集资金就可以直接进入股市,投资标的关联了股票,风险自然有所上升,所以投资者风险意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切勿被收益迷惑,而不顾风险偏好和抗风险能力。

4.未来要想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靠储蓄存款几乎没有可能。可以这样理解,此<意见>为何提到“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入市”?也许就是为未来大量储蓄资金找出路。为什么要给储蓄资金找出路呢?因为随着持续降准的实施,降息不可能独善其身,存款利率进入下行通道将不可避免,那储蓄存款将何处安身?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