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存钱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在世界上也是有名气的。不过,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还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主要是古代的人不能控制庄稼的收成,往往是十年里面有五年是丰收的,二年收益平平,而有三年是庄稼歉收的,古人总要积蓄点稻谷,以备出现灾年时可以度过难关。不过,现在90一代并不喜欢存钱,他们喜欢透支消费、提前消费。据统计,90后不仅没有储蓄,而且平均负债高达12.7万。
而我们认为,中国人喜欢存钱,也并不奇怪,但是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要消费的,最终用钱还是要用在刀刃上才行:第一,中国人喜欢存钱,就是为了以防不时之需。真要出了什么大事情,找亲朋好友借钱,还不如自家有存款可以不求人。像这次新冠疫情,各地都封城、封小区,而且一封至少二个多月,如果家中没有点储蓄,这日子还真的不好过。所以,我们中国人喜欢存点钱,用于不时之需,这是非常明智的。
第二,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存钱意识并不是太强烈,因为多了也没用,住房这块是大头,是单位可以分配的。但是,现在中国人存钱,主要还是为买房凑钱,如今即使是二三线城市房价也要动辄一二百万,要是不存点钱,恐怕连首付款都付不出来。其实,多数中国人存钱是为了买房付首付,而剩下的房贷,还要用二三十年还清。恐怕每月沉重的房贷,连想存钱也存不了了。
第三,中国人存钱还是要用于培养下一代的。子女教育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人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学习,据説那里的教育水平高,还有机会送孩子出国留学。此外,我国虽然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家长要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小组,还要把孩子送进辅导班,生怕孩子赶不上学校的教育进程。据説,抚养一个孩子,从怀孕到上完大学,少则五六十万,多则要上百万。很多人为了自己后代的教育问题,也要多存点钱。
第四,中国人存钱是为了看病。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一辈子不生病的。而一旦了生病,小病看看一千元,大病看看就有可能把积蓄全交医院了。所以,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直困绕着很多家庭。一些有识之士建议,中国应该把医和药分开,医生可以通过出售精湛的医术拿到更多的诊疗费。这样患者的看病压力就减轻了不少。现在情况是,医院看病收费较高,医患茅盾比较严重,患者看次大病,基本上耗光所有积蓄。
第五,中国人存钱还要用于养老方面。因为对于企业退休人员来説,微薄的养老金仅够日常生存之用,储蓄点钱还是要用在进养老院上面,特别是人到七老八十岁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工来悉心料理生活,这样晚年生活过得才有质量和尊严,所以,人到生命最后一程,要用到钱的地方还有很多的。当然,富人的钱花不完,还可以把存款留给自己的后代享用。
不喜欢消费,喜欢存钱,并不是咱中国人的本性,否则中老年人爱存钱,为啥90后、00后们却爱消费呢?但问题是,如果每月把所有的钱都用光了。那么,发生不时之需怎么办?生患大病怎么办?要买房拿不出首付怎么办?还有子女教育怎么办?最要紧的是连晚年生活质量都很差,岂不是太悲惨了?正是因为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几座大山压在中国民众身上,所以,大家不得不走上了储蓄存款的道路,有些人平日生活很节俭,就是为了能多存上一点钱,多一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