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上,金融骗局的方式一致层出不穷。从近几年打着“原始股投资”、“网络借贷平台”、“虚拟货币融资”、“加群抓涨停”等旗号来进行欺骗,到现在更为生活化的骗局,可谓做的更为巧妙,且存在渗透性较强、虚实结合、取证困难等特点。
现在很多金融骗局使用的手段,往往喜爱加入“互联网+”、“重点工程”、“支持环境保护”等元素。组成互联网、传销、非法集资三者集合起来的复合型骗局。
一些渗透到了实体商品当中的骗局,会使用“消费返现”的方式,将新老会员串联起来,使中间不同层级的代理人获得抽成,从而激励了他们去鼓动周围的人一起来加入这个平台。这些新的骗局会建立实体商品的买卖然后把自己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对比。融合所谓“云”、“大数据”、“共享经济”等概念,使自己在新商业模式的壳子之下,做着界限模糊的生意。
由于做平台的体量都非常大,部分资金会朝着真实消费、实体经济方面发展,造成取证时,真实消费与虚假消费的混同。调查起来很困难,但这类资金沉淀其实已经造成很大的堰塞湖,随时可能会造成资金链断裂或挪用,其本身也涉及非法融资。
金融创新原本是政府支持的一项为实体经济提供血液的事情,但金融犯罪借着一些新概念装入旧的骗局中,在很多三四线城市蔓延,就容易让这些骗局伤了真创新的根基。
整治这些骗局的需要通过提高行业入门门槛、形成部门协同、在立法上进一步细化等手段来遏制这些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