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家上市银行一季报探秘:重回高增长轨道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伴随着一季报的陆续公布,33家A股上市银行一季报公布完毕。令人欣喜的是,一季度银行业超预期发展,其营收两位数的的高速增长,增速为2015年以来的最高点。

Wind数据显示,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1%、22%、28%以及23%。

其中,营业端实现同比30个点超高速增长个股为:股份行中的兴业、光大,城商行中的南京、上海,农商行中的江阴、张家港银行。

那么,银行业一季度为何业绩超预期呢?这种超预期业绩能否继续保持下去?对于一直困扰银行发展的不良率是否已经大幅度降低呢?记者告诉你真相。

营收迎来好时光

2019年的一季度,对于33家上市银行来说是多年来少有的好时光。

根据Wind数据统计,A股33家上市银行一季度合计实现营收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大部分银行都实现近三年最好的一季度业绩增速,个别银行增速甚至是近八年最高。

其中,营收增速超过20%的银行有19家,而去年同期仅有3家银行营收增速超过20%,这次多出了16家;不仅如此,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其中有7家银行营收增速超过了30%,3家超过40%,而去年一季度没有1家银行营收增速超过30%。

除此之外,32家银行中,仅有3家营收增速低于10%,最低的是建设银行(6.970,0.05,0.72%)3.31%;而去年营收增速低于10%的有20家,且有4家营业收入是负增长的。

具体来看,增速最夸张的是今年1月16日刚刚上市的青岛银行(6.350,-0.13,-2.01%),截至一季度末,其营收21.1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8.69%,增幅几近翻番。

上海银行(11.400,0.05,0.44%)、江阴银行(4.760,-0.09,-1.86%)位列营收增幅第二、三,营收分别是130.15亿元、8.81亿元,同比增长42.16%、41.15%。

在营收增幅超过25%的16家银行中,绝大多数都是城(农)商行;股份行中,兴业银行(18.200,-0.09,-0.49%)增速最高,达到了34.78%;光大银行(3.880,0.01,0.26%)紧随其后,增幅达到来了33.53%,这两家行业排名第五和第六。浦发银行(11.360,0.12,1.07%)的表现也不错,同比增速27.02%,位列15名。

在国有大行中,一直被诟病发展缓慢的交通银行(5.980,0.02,0.34%),今年一季度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26.48%。“宇宙行”工行发展势头也是不错,营收2355亿元,同比大增19.42%。不过,在五大行中,建行营收增速没有那么亮眼,只有1870.66亿元,同比仅增长了2.1%,在A股上市银行中增速排名垫底。

为什么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营收会出现暴涨呢,背后的关键是什么?记者注意到,利息净收入回暖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一季度信贷投放大幅度增长,推动了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以国有大行为例,工、农、中、建、交的利息净收入分别增长8.16%、1.39%、3.87%、1.95%、14.40%。交通银行和工行的利息净收入回暖最好,这两家银行的同比增速也最高。股份制银行营收增速最高的是兴业银行,其利息净收入增12.71%。作为营收增速冠军的青岛银行,其利息净收入则增长了112%。

其二,股债提振,导致了债券以及基理财序资收益的增加。还是以兴业银行为例,一季度兴业银行投资收益为82.15亿,同比增长213%;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9.09亿元,同比大增327.98%。国有大行表现靠前的工商银行(5.580,0.01,0.18%),其一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达60.29亿元,同比剧增22.73倍。最好的交通银行投资收益30.68亿元,同比增长2.47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2.55亿元,增14.51%。

其三,中间业务收入稳定增长,其中包括信用卡、理财业务收入都出现了企稳增长。

净利增速有分化

与营收多数高速增长相比,33家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没有那么亮眼,平均增速只有6.5%,不过仍然是近几年最好的水平。

Wind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有18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实现了双位数增长,8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5%。

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成都银行(8.450,-0.15,-1.74%)、常熟银行(7.250,-0.03,-0.41%)以及宁波银行(22.100,-0.34,-1.5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7亿元、4.47亿元以及33.88亿元,同比增长22.78%、20.96%以及20.06%。

当然,在行业增速向好的大形势下,并非所有银行的净利润都能保持高速发展,其中有10家银行的盈利增速低于6.5%的平均增速,分别是江阴银行、民生银行(6.100,0.02,0.33%)、交通银行、农业银行(3.640,0.03,0.83%)、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3.770,0.04,1.07%)、华夏银行(7.480,0.00,0.00%)、青岛农商行,以及郑州银行(5.120,-0.03,-0.58%)。

其中,位居盈利增速末尾的郑州银行和青农商行(8.220,-0.23,-2.72%)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郑州银行一季度净利润10.47亿元,同比缩水9.35%。而2018年刚刚回归A股的郑州银行就公告去年盈利同比大降29%,而这种颓势一直延续到今年一季度。

另一家差强人意的是青岛农商行,今年3月刚上市,彼时披露的年报成绩着实不错:2018年该行营收达到74.62亿元,同比大增22.75%;净利润为24.44亿元,同比增长14.21%。但是今年一季度,该行营收为7.6亿元,同比却下滑了6.53%,令人不解。

若看到上市银行公布的一季度业绩,高速和平庸的净利润增速状况,投资者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不同步?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有一种声音是部分银行可能在隐藏利润,为何?

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减值计提的资产范围扩大,信用风险损失的确认时间点提前,将预期信用损失也要计入,归类到“信用减值损失”一栏,而不再是以前仅将已发生的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的做法。

在此变化下,营收增幅最高的青岛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增加了1350%,交行同比增51.28%,中信银行(5.810,0.01,0.17%)增53.54%,光大增86.18%,长沙银行(9.180,-0.04,-0.43%)增87.02%。也就是说,银行不良确认力度仍然在加强,风险抵抗能力也有所增强。也就说,营收和净利润不同步有可能是受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影响。

行业资产质量整体改善

近年来,银行的不良率高居不下一直都制约着银行估值,但一季度财报呈现的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正在好转。

在业绩普遍增长的同时,一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整体走低由2bps下降至1.52%,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下降2bps、2bps、1bps、0.04bps。

其中,六大国有行资产质量保持稳中向好。譬如中国银行不良率为1.42%,与上年末持平;建设银行不良率为1.46%,与上年末持平;农业银行不良率为1.53%,较上年末下降0.06%;交通银行不良率为1.47%,较上年末下降0.02%;工商银行不良率为1.51%,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迄今已经实现不良率连续9季度下降;邮储银行一季度不良率国有行中最低,为0.83%,较上年末下降0.03%。

一季度,8家A股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有5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3家持平,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其中,招商银行(33.060,-0.25,-0.75%)(集团口径)不良率最低,为1.3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持续保持低位。

高增长态势能否持续?

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一季度这种高增长的态势能否持续下去?

国盛证券分析师马婷婷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称,“未来净息差的趋势需持续观察,对业绩高增长的贡献或不可持续。”

马婷婷给出几个理由,一个是从资产端来说,一季度在资金面较为宽松、对实体经济让利等准则的引导下,同期限、同信用等级客群的贷款收益率或略有下降,与此同时,票据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提升也会拉低其贷款的综合收益率水平。展望未来,若实体经济的流动性边际收紧,票据贴现类贷款的投放量将率先减少,或者票据的利率将率先回升,对贷款端利率的压制将边际减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