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为何开始收费?支付宝收费我们该如何应对?具体详细内容理财序小编为你报道。
蚂蚁金服突然发布公告称,自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宝将对个人用户超出2万元的提现行为收取0.1%的手续费。今年3月,当微信支付作出对个人用户超出1000元的提现收取0.1%的手续费这一决定时,支付宝曾公开表示:我们不收费。
支付宝对于这项规定的官方解释是: 综合经营成本上升 ,与微信支付提现收取手续费的原因类似。腾讯公司CEO马化腾曾针对微信支付收取提现手续费作出说明:银行会针对从银行体系到第三方支付账户的转账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续费,而这一成本一直以来都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替用户承担的。所以,当用户达到一定基数、提现次数出现爆发式增长时,背后就会产生可观的手续费成本。
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众多,受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支付宝和微信。
支付宝和微信是用户数量最多的两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理论上已经度过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成本的负担早已经承受。因 成本上升 而收取手续费,与两家公司此前在推广移动支付时不计成本一掷千金的做法,反差也太大了。
它很可能导致一个结果:因为支付账户余额不能零成本提现到银行卡,用户便会减少放在支付账户里的余额,从而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沉淀资金数额减少。而且,对支付宝——或者说蚂蚁金服所来说,它付出的代价恐怕比微信还要大。
支付只是微信的一个功能,但支付宝却是蚂蚁金服最核心的产品,是支撑起整个集团金融业务的基石。微信的 商业化 可以与支付及背后的金融业务无关(事实上目前微信的主要商业模式仍然是游戏和广告),而支付宝的用户活跃度和资金池余额一旦发生波动,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与支付宝绑在同一链条上的有蚂蚁金服最重要的用户行为和经济数据,以及蚂蚁 花呗 、 借呗 等最有潜力的消费信贷业务——这些业务构成了支付宝的核心商业模式,也是其诞生以来所做的最出色的互联网金融创新。
如果仅仅是因为运营成本上升就征收手续费,这个代价未免也太大了。一位蚂蚁金服内部的朋友向我透露:对用户收取提现手续费主要是金融监管机构方面的要求,本质上还是一个 监管决定 。
也就是说:出于来自监管的某种考虑,支付宝和微信都 不得不 向用户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针对各类高风险金融活动,目前或许还没有比来自政府的监管更起直观高效的手段。对金融行业进行必要管理和约束来预防金融风险是当下各国政府的通行做法,在围观经济行为异常活跃、金融活动也随之愈加频繁,且缺乏完整透明的征信体系,以及金融诈骗犯罪与信息安全犯罪交叉结合日益突出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很明显,蚂蚁金服跟那些游走于法律红线边缘的P2P借贷们压根就不是一回事:支付宝的 备付金 账户一直以来都有受到央行的严格控制,余额宝(以及背后天弘基金)以及各类消费金融业务也都是在政策允许下开展的金融业务。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对 合规 的审查都是业务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蚂蚁金服也是这么做的。
但2016年以来,包括微信和蚂蚁金服在内的 支付金融 ,像其它互联网金融产品一样,都受到了待遇堪比P2P网络信贷业务一样的严格 关照 。在对互联网金融 一刀切 的限制和打压下,以蚂蚁金服的体量,它在被监管的问题上,并没因为600亿美元的估值和数亿的用户量占得多少便宜,相反只有更严格——毕竟作为一种资金沉淀和提取的主要互联网工具,有关监管机构对其可能造成的大量资金和存款 非法吸纳 和提取风险,噤若寒蝉。
在蚂蚁金服内部,向 金 还是 服 倾斜一直是一个重要争论焦点,而这个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作为一家 金融机构 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比单纯提供一般性的互联网服务大得多。向 金 多走一步,监管的紧箍咒就更严格些;向 服 倾斜一步,监管就宽松一些。
幸好在监管还不那么事无巨细或是传统金融巨头们无暇顾及的领域,支付宝们还有空间证明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担保平台无法为小额高频交易服务时,支付宝应运而生;当银行抓住大企业客户不放时,小微贷款已经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来控制坏账风险降低放贷成本;在银联支付专注于线下支付时,支付宝和微信通过打车软件大战吃下了移动支付市场;蚂蚁花呗和借呗为线上消费提供了比信用卡更为灵活的信用支付和分期付款的解决方案……这些做法一方面是基于商业策略的考虑,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很好地展示了一家 正常的 互联网金融公司,得费多大劲才能成长到蚂蚁金服今天这个样子啊。
但即便是这样,成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是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比如被迫收取用户的提现费。一家互联网公司最不愿意做的事,作为一家金融机构的蚂蚁金服和支付宝,无从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不过10月12日起,从支付宝余额新转入余额宝的资金,转出时只能转到余额,不能直接转出到银行卡。(所以你想通过余额宝转到自己卡里也是行不通的)
(来源:南^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