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通胀高企的问题,货币供应量受到了抑制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为解决通胀高企的问题,货币供应量受到了抑制。M2同比增速在1981年至1989年期间表现平稳略向下,从时间分布来看,M2同比增速在1981年至1983年1月期间震荡走平,但1983年全年的M2同比增速较高,达到10%以上。在1984年之后,M2增速便开始震荡下行,并在1989年5月达到3%的低点。另一方面,对比70年代美国M2增速,可以看到在里根税改施行后,M2增速整体出现了收窄迹象,表明了货币政策的收紧倾向。

另一方面,联邦基金利率虽然整体呈震荡下行的趋势,但大部分时间仍维持在高位水平。联邦基金利率波动较大,在1981年6月达到20%的高点后开始震荡下行趋势,直至1982年8月之后落回10%以下。在1981-1989年期间,联邦基金利率的平均值为9.6%,最低点在6.5%左右,虽然基准利率震荡下行幅度明显,但是在税改实施后仍维持在6%-10%的高位区间,相对来说基准利率并不低,特别是将1983-1989年这段时间与1975-1979年以及1990年之后做一个对比,可以看到1975-79年的利率水平要低于1983-89这段时间,而1990年之后联邦基金利率就基本处于5%以下的水平,更是低于1983-89年的利率区间。

政策效果方面,在里根税改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下,美国经济于1983年走出滞胀阴霾,经济增速回暖,通胀明显回落,失业率有所下降,同时财政赤字扩大。美国GDP增速于1983年明显上升,摆脱了之前的负增长,1984年全年的增速更是稳定在5%以上。通胀出现连续下行,从80年代初的14%下降到1983年的3%左右,此后在1990年之前一直维持在4%左右。此外,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回暖,失业率自1982年的10%的高点一路下滑到1988年的5%附近。财政赤字则有所扩大,整体来看,在税改实施初期(1981-1983年),财政赤字同比增速有明显的增加,1982-83年的增速较大,且在1983年1月同比增速达到203%的高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