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LPR形成机制改革?
什么是LPR?
LPR(市场报价利率)就是由报价行(18家商业银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方式,形成的贷款参考利率。
LPR与贷款基准利率有什么区别呢?
贷款基准利率是由人民银行不定期调整并公布的。LPR则是由报价行根据本行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报出。相比贷款基准利率,LPR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更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
LPR是贷款定价的参考利率,借款人实际支付的利率要在LPR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用情况、抵押担保方式、期限、利率浮动方式等要素,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具体表示方式是在相应期限LPR的基础上加减点。
为什么要进行LPR机制改革?
LPR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于2013年10月25日正式运行,由10家大型银行每日报价形成。但其主要参考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因此,其自发布以来走势与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一致,变动相对迟缓,市场化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动趋势。
我们知道,目前利率市场仍然存在双轨制现象,受管制的贷款利率与受供求影响的金融市场利率并存。利率双轨制,导致了利率传导机制不通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不能有效传导到社会融资成本,货币政策效力大打折扣。
其原因是,银行贷款的定价方式,多采用“贷款基准利率+浮动比例”定价,而存贷款基准利率又长期不变。因此,造成了社会融资成本与市场利率的割裂。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8月17日发布了[2019]第15号公告,决定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在答记者问中,发言人明确解释了改革LPR形成机制的原因: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说,就是实现“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进利率市场化,进而,推动贷款实际利率的下降。
LPR是如何架起一条小路的呢?
我们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步骤和利率市场化进程来说明LPR改革的重大作用。
在理想状态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广义再贷款等手段调节基础货币,传导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影响银行以存款利率为主的负债成本。银行负债成本的变化,都将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即FTP价格)直接影响分支行开展业务的选择,最终传达到贷款利率。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点传导不畅,分别是第三点和第四点。
首先,是货币市场利率难以影响银行负债成本,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和同业负债在规模、期限等多方面不同质,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无套利定价均衡”。即便,商业银行可以在货币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负债,也不会放弃相对高成本的储蓄资金。这一点在没有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还难以解决。
其次,是银行负债成本难以传导至FTP价格,我们在上一部分已经讲到,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多是采用“基准利率+浮动比例”的方式,社会融资成本和市场利率是割裂的,银行负债成本的下降并不能拉低FTP价格,从而,也无法引起贷款利率的下降。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它们是本次LPR机制改革的目标所在,也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贷款成本的关键一步。
在LPR改革后,货币政策形成了新的传导路径:
不再通过货币市场利率去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而是绕过负债成本,直接通过LPR影响终端贷款利率,可谓非常巧妙。
通过将LPR挂钩MLF,贷款利率参照LPR定价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同业资金融通成本下行带动贷款利率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LPR改革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什么意义?
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3年至2007年:构建货币市场利率体系、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该阶段坚持稳步推进,重在建立货币市场利率体系、逐步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管制、扩大本币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第二阶段是2007年至2012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该阶段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主。
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2015年:逐步构建政策利率体系,依次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2012年以来,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合意贷款约束、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产生,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效率大打折扣,货币政策框架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向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
第四阶段是2015年至2018年: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建立利率走廊。该阶段央行频繁调整政策利率,进一步疏通、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同时,通过完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推出存款类金融机构债券回购利率等措施,形成了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多维度的参考框架。
第五阶段是2018年以来:实质性开展利率并轨工作。2018年4月,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利率并轨事宜。在2018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了要提高市场利率调控能力、完善利率走廊、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等措施,推动利率并轨。LPR利率是“两轨合一轨”的理想锚,可以取代基准利率,发挥利率锚的引领作用。
央行在专栏中写道:
9月份新发生贷款中运用 LPR 定价的占比已达到 46 .8%,其中主要运用于企业贷款。随着LPR改革效果的逐步显现,市场利率向贷款传导效率提升,带动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高点下降0.36个百分点,初步体现了以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政策效果。LPR改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对商业银行:
LPR改革后,不同商业银行的存款优势将出现分化,贷款价格也将逐步差异化,对商业银行将是一个战略考验。
存款方面,储蓄存款理财化,拥有理财子公司牌照和大量沉淀结算资金的银行将拥有更强竞争力;贷款方面,优质大企业和标准化产品的资金需求更加依赖资本市场,大银行有能力为贷款脱媒的大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中小银行则要集中竞争小微企业的非标准化贷款产品,差异化定价能力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因此,对金融机构来说
一是要精准客户定位,执行差异化战略。大型银行要发挥结算优势,沉淀结算资金,增强价格不敏感的核心负债占有率,同时,为贷款脱媒的大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精耕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高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增强风险定价能力,优化考核结构,通过主动管理风险赢取超额收益。
二是完善FTP定价体系。随着LPR更加及时、准确反映市场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转移资金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大型还是中小型银行都要构建相对科学的FTP母线,使得FTP能够有效反应市场资金价格变动,充分发挥FTP的战略传导功能,最大化资产负债的价值创造。三是提高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能力。利率并轨首先会对银行的存量业务造成冲击,需要准备好有效手段,降低资产端估值的波动性。同时,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加深,伴随着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加大,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比如,利用利率衍生品管理利率波动风险,利用资产证券化管理流动性风险等。
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
大型企业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出现贷款脱媒的现象,倾向于通过债务融资工具获取长期、大量、低成本的资金。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风险将对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小型企业,未来面临的是更加差异化的资金供给,因为定价能力的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产品和资金价格越来越差异化。优质中小微企业将会获得更多、更好的信贷资源。
个人客户,一方面,在住房按揭、信用卡等标准化产品上面临的将会是更加市场化、同质化的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在消费贷、经营贷等非标准化产品上,则会面临更多的差异化选择,个人的信用水平和履约记录将会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