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将过去,在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的整体环境下,我们经历了债市违约,见证了人民币加入SDR等重大事件,在央行的悉心呵护下,我们的金融市场保持了整体平稳。站在挥别16迎接17的这个时间点上,回顾下央行维持市场稳定,推动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努力,探悉央行的下一步改革之路,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动荡变化的市场面前,理清思路、看清方向。
一、利率、汇率与经济发展
在现代金融体系框架下,资金面、资金价格和实体经济是我们观察金融运行的三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把实体经济比作人的身体,那么资金面就是我们的血液,资金价格就是体温,金融体系合理运行,血液循环和体温正常,也就为实体经济各机能模块正常运行创造了基础条件。在金融体系中,银行机构是最重要的参与者,联结着货币政策、经济改革与外部经济影响,是相互之间影响的传导媒介。银行的行为既受到资金面、资金价格、与实体经济繁荣程度的影响,反过来也能影响到资金面的波动、资金价格的高低,与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央行作为银行系统的中枢大脑,对资金面与资金价格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执行,可以规范和引导银行行为,调控资金面、资金价格,最终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利率、汇率是央行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对应资金价格而言,利率是最重要的工具变量;而对于资金面的平稳,由于汇率对资本流动的重要影响,其连同央行公开市场等操作工具,是能够影响资金面稳定的关键因子。基于我们对资金面、资金价格、实体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利率、汇率对我们观察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从目前平滑的利率曲线看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推进
过去的两年,伴随着降息存款上限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大大加快,并成为持续讨论和关注的热点。步入2016年,最吸引我们的眼球的,是在“资产荒”整体背景下,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风险利差极度压缩后几近平滑的利率曲线。其背后隐含的是在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市场对于利率长期下行的预期,关于其具体的影响,笔者已在央观8月21日的《扭转利率下行预期应当成为当下货币政策执行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文中有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