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降息是“薄利多销”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降准、降息是“薄利多销”
央妈不愧是央妈,为了迎接2020年的到来,特意在元旦这一天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并在1月6日,也就是下周一起实施,虽然全文非常简短,但市场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之情。
不过降准的政策,市场早就有了共识,2019年12月24日的文章《难得给了明确的政策预期》里,也给出了明确的降准时间表和降准的逻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下不久前的这篇文章。
1
为了降低实际融资成本
央行的公告称,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同时也强调未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公告的内容虽然很短,但是其中还是很多信号可以挖掘。比方说公告强调的是“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这是最近两年货币政策的核心诉求。如果回到几年前,不管是降息还是降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国企、央企或者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不仅融资难而且融资成本还很高。
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小企业才是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因此政策效果跟现实情况是有矛盾的。其中最有名的调侃就是,A股所有非银行板块的利润加起来,都比不上银行板块的利润高。民间也经常能听到类似“企业都是给银行打工”的段子。
所以官方强调降低实际融资成本,实际上就是要银行让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对于社会而言当然是重大利好,但是对于银行业而言,就痛苦万分了。
2
“降准”相当于扩大银行“产能”
之前几篇文章里提到,当前银行的盈利主要依靠存贷款的息差。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老百姓的存款相当于原材料,经过银行加工之后,变成了名为“贷款”的产品,卖给有需要的企业或者消费者。其中存款准备金限制的是“产量”,而利率水平相当于“利润”。
通过这样的比喻,就能理解同样是货币宽松的政策,降准跟降息对银行的影响其实差异巨大。降准相当于提升了银行的产能,而降息相当于打压里银行的利润。
通过市场的观察也能发现,去年每当LPR的利率下行,银行板块的整体走势相对于其他板块走势都比较差,而每当降准,银行板块的走势会稍好一些。这也很好理解了,毕竟产能扩大是利好,压缩利润是利空。
目前的政策组合是降准的同时,通过LPR等手段降低实际利率。这相当于扩大了银行的产能,但是压缩了银行的利润,可以理解为“薄利多销”。
3
银行的利润将转移
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是不是能获得更好的收益,这是不一定的,如果市场的需求不足,比如企业可能会觉得市场不好或者没有贷款需求,那么“薄利多销”可能就会演变成“薄利滞销”。除此之外,原本银行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是因为银行觉得风险较大,现在在政策引导下,银行必须向中小企业倾斜,这相当于提升了经营风险,如果收益无法覆盖这部分风险,那么也会造成银行的损失。
因此,如果未来银行业不能摆脱当前这种主要依靠“存贷差”的经营模式,日子将会变得越来越难过。
降准、降息这些货币政策,表面上对于银行业影响最大。但是细想一层会发现,虽然银行的利润可能会减少,但是这部分利润并没有消失不见,而是外溢到银行的客户手里了,也就是那些从银行贷款的企业手中。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注意力就可以脱离单纯的金融行业,从正在发展且需要大量贷款的产业中寻找新的机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