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表题为《私募成举牌市场的重要力量背后隐藏乱象》文章。文章中称,前有险资举牌被监管层斥责,后有明星举牌被交易所询问。相较于前两者,私募基金举牌之猛也毫不逊色,2016年成为A股举牌市场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文章中指出,私募通过举牌的投资模式在IPO未完全放开前,仍具有一定的套利空间。不过随着监管层对“门口的野蛮人”现象的监管趋严,再加上部分上市公司对举牌事件有所抵制,最终可能会导致该类套利机会减少。而对于当前市场上热炒的举牌概念股,由于管理层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也随之增大。
该文释放出一些监管方向的信号。当天,恰好也是徐翔案一审宣判之时。徐翔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半,罚金逾百亿。有分析认为,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将是2017年“强监管”格局中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大股东清仓式减持也有望被加以规范。这既是维稳的现实需求,又能引领市场投资风气的转变。
2016年中,A股有227家企业成功IPO,募集资金1496亿元,创下五年新高;但从同期指数表现来看,上证指数跌幅超12%,创业板跌幅近28%。今年以来,监管层更是几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高速推进着新股发行。据普华永道预测,2017年全年A股IPO为320家至350家左右,融资规模在2200亿元至2500亿元左右。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2017年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额较2016年均增长四成至五成。
对此,央视发表公开质疑,一篇名为《中国平均每天3家公司IPO,股民不赚钱,巨量融资谁会买单?》的文章掀起千层浪。随后,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内的官方媒体开始集体肯定IPO对实体经济是一种益助,进而把A股“失血点”归于疯狂的“再融资”和“减持”。新华社连发三文聚焦IPO扩容。分别是《适度加快IPO速度与加强核查可以给力实体经济》、《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以及《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A股两大“出血点”该如何堵住?》。
新华社题为“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A股两大出血点该如何堵住?”的文章,对当前A股低迷的症结发出拷问。文章指出,因发行主体要求低、透明度不足,作为再融资首选方式的定向增发暴露出过度融资及机构间利益勾兑等诸多问题,已引起监管部门关注,新的规范政策也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