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基金的发展历程回顾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nvestmentCompanyInstitute,ICI)的分类方法,美国货币基金按投资对象可分为免税MMF和征税MMF,其中征税MMF又进一步分为政府MMF和优质MMF(可理解为信用类MMF)[1]两种;按投资者类型可以分为机构MMF和零售MMF。

另外,按照会计核算的不同,货币基金又可以分为固定净值(ConstantNetAssetValue,CNAV)和浮动净值(VariableNetAssetValue,VNAV)两种类型,目前只有政府MMF和零售MMF可以采用固定净值。

[1]优质货币基金(PrimeMoneyMarketFund)收益高于政府MMF和免税MMF,是优质基金(PrimeRateFund)的一种。优质基金通过投资于高质量公司债券以获得相当于最优惠利率(PrimeRate)的收益,其中最优惠利率是商业银行向高信用资质的公司收取的贷款利率。

发展历程

美国货币基金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82,初出茅庐,爆发增长

美国的货币基金的产生最初是为了规避“Q条例”(RegulationQ)对存款利率的管制。美联储从1970年开始逐步取消大额存款(CDs、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但小额存款利率上限仍被限制在低水平(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利率上限分别为5.25%和5.5%,并禁止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两者之间的利率差形成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1971年,BruceR.Bent和HenryB.R.Brown创立美国第一支货币基金——“储蓄基金”(TheReserveFund),通过向中小投资者募集资金,以大客户面目出现并投资于CDs,从而让中小投资者享有大客户才能获得的高收益率。

由于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导致市场利率剧增,国债、商业票据的收益率高达10%以上,于是出现储蓄存款不断转化为向货币市场基金的现象,货币基金出现爆发式增长。

第二阶段:1982-1994,银行阻击,增长受挫

大量存款从银行流向货币基金,引起了银行以及监管层的担忧。从1982年开始,各家银行和储贷机构相继推出了与货币基金竞争的高收益存款账户[1](SuperNOW,MMDA等),这类存款账户提供活期存款的便利性的同时,向储户支付相当于储蓄存款的高利率,加之受到FDIC的存款保护,货币基金的吸引力下降。这一时期货币基金规模整体停滞不前,到1986年货币基金资产规模已降低至1982年的水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