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我举个例子,对比一下:
下面是两只久负盛名的“元老级”基金,一只是“嘉实增长”,另一只是“华夏大盘”。
如图,这是两只基金自成立以来,至今的“累计净值走势”。
两只基金都是2004年成立。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选择2008年1月1日——2018年11月26日这将近11年,来做定投的测算。
在这11年间:
嘉实的累计净值,从5.1110元涨到了9.2320元,累计增幅80.63%;
而华夏的累计净值,从7.7030元,涨到了15.3840元,累计增幅99.71%;
华夏大盘基金比嘉实增长基金,足足多,多了19%的收益。
这11年里,华夏大盘是一只比嘉实增长更加优秀的基金,这句话相信不会有人有异议。
但是,如果你选择的是“越跌越买”的定投方式,那么嘉实增长会让你实现“逆袭”。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依旧选择2008年1月1日——2018年11月26日来做定投测算,
直接上结果:
可以看到,在长达11年的定投生涯中,嘉实增长战胜了华夏大盘,收益率足足高了将近13%。
我所设定的定投条件完全相同,但为什么明明表现更好的华夏大盘,却在定投中输给了嘉实增长?
原因很简单,因为嘉实增长的净值波动性相对更强。
说白了,还是波动性的问题。
定投能否做到摊低成本,关键就要看这只基金能否跌到一个足够低的位置、让你有机会买到一个足够低的价格。
到底是定投好,还是一次性买入更好?
说到这,我想进一步延伸这个话题——到底是定投好,还是买入后被动持有更好?
越跌越买的定投法,虽然可以摊低成本,但坚持下来最难,尤其在熊市中。
而且,定投的收益未必有一次性买入的收益高,比如上面的两只基金,11年的定投收益就跑输了一次性投资的收益。
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做定投,拼的并不是收益率,而是获取更多的“绝对收益”。
还用上面的“华夏大盘”做例子。
比如,我在2008年1月1日,一次性买如华夏大盘,持有至今的收益率可以达到99.71%,这个上面算过了;
但问题是,2008年时,我可能没什么钱,最多也就买两三万。
就算我当时买了3万,99.71%的收益率就是赚了2.99万元。
而如果我当时做了定投,每个月投入500元,11年后我投入的本金就能达到65500元,虽然定投收益更少,只有64.36%,但我依然赚到了5.47万元。
所以,还是那句话,定投的收益率可能不及一次性买入高,但却能让你积累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