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到新基金当然可以买老基金。在我看来,相比起“凑热闹”追捧新基金,优质的老基金更值得投资,老基金能够用自己的历史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
01为什么人们更热衷于抢购新基金,排斥老基金?
判断市场情绪可以参考新发基金多快能够完成募集资金流程。市场走牛时,市面上的新发基金数量多,并且销售火爆,“吸金”速度惊人。前段时间甚至有基金一天募集资金超千亿。
大众为什么热衷于抢购新基金呢?
第一,老基金太贵。老基金经过多年的经营,基金单位净值通常很高,个别优质的老基金,业绩增长快,基金单位净值甚至超过5元。
而新基金上市,单位净值都是1元。不少投资人想着,同样是1万块钱,新基金能买1万份额,老基金只能买2000份额,看起来新基金不是合算很多吗?
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我们能从基金中赚多少钱,看得是基金的涨幅,与单位净值关系不大。无论新基金还是老基金,涨幅5%,1万块本金都是赚500元钱。
基理财序资人应该克服“净值恐慌”,着眼基金未来业绩的发展空间,而非拘泥于基金单位净值的高低。
第二,老基金有“历史包袱”。还有不少投资人排斥老基金,是认为老基金“历史包袱”很重,一方面曾经的持股有可能拖累基金未来的业绩,另一方面老基金规模较大,调仓困难,难免“船大难掉头”。
当然,这样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熊市,老基金仓位高,基金净值随着股市“沙泥俱下”,通常业绩难看。相比之下,新基金“轻装上阵”,更能应对市场下跌风险。
然而,老基金的高仓位到底是“历史包袱”还是“国家宝藏”,得看当前的市场行情,不能一概而论。市场走熊时,确实是包袱,但是如果市场走牛,老基金的业绩走势可能反而优于新基金。
第三,新基金广告宣传多。很多投资人喜欢“抢购”新基金还与基金公司的宣传造势有关,新基金上市,基金公司少不了包装、推销,“抢占热点板块”“明星基金经理”等等宣传,确实吸引眼球。
投资人看到别人都在抢购新基金,自然也会参与抢购,“随大流”是很多人的思维共性。
然而,投资不是“凑热闹”。基金公司之所以热烈推荐新基金,是因为做大了基金规模,基金公司才有钱赚,他们是靠基金规模抽取佣金赚钱的。
综上所述,不少投资人对新基金青睐有加,对老基金充满疑虑,主要是由于“高净值恐慌”“担心历史包袱”以及“基金公司推波助澜”,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
02老基金VS新基金,前浪一定会被拍死在沙滩上吗?
在我看来,在新基金和老基金的对决中,我更偏向购买老基金。不仅仅是在买不到新基金的时候才买老基金,我甚至不愿意参与“抢购”新基金。
第一,老基金用历史业绩证明实力。
筛选优质基金是进行基理财序资的必修课,选对了“千里马”,我们的投资收益才有保证。通常,我们筛选基金是个立体工程,要看基金公司、看基金经理,尤其要看基金的历史业绩。
虽然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但是能够说明基金经理的实力和基金公司的运营能力。基金经理业务精熟、基金运营和谐稳健、股票持仓优质,等等因素叠加,基金才能给出漂亮的成绩单。
然而,新基金没有成绩单,少了历史业绩的参考标准,我们筛选新基金只能单纯“看基金经理”。立体的评价体系,变成了单一的筛选标准,“看走眼”的风险激增。
第二,新基金有“建仓踏空”风险。
刚刚说到,新基金的优势能否充分发挥、业绩能否一骑绝尘,完全要看市场环境。
市场走熊时,新基金低位吸筹,较长的建仓期让基金经理能够“慢悠悠”买入低价优质筹码,与此同时,老基金受仓位拖累,业绩暴跌,新基金自然有优势。
但是,如果市场走牛,新基金漫长的建仓期就变成“劣势”。市场不断创新高,新基金的股票仓位却很低,增持股票的过程伴随着股价升高,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接盘侠。此时,新基金有踏空上涨行情的风险。
买新基金就要准确预测市场。新基金建仓时市场环境究竟如何,决定了我们是收益爆棚,还是跑输大盘。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投资人而言,预测市场极为困难。
第三,老基金与新基金常是“相同的配方”。
很多投资人购买新基金就是冲着“明星基金经理”,认为他们可以再创业绩辉煌。
但是,基金经理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熟悉的股票也是有限的。仔细查看,不难发现,大部分新基金的主要持仓股,与这位基金经理管理的老基金基本相同。
同样的持股结构,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筹码价格更低的老基金,而要选择建仓期更晚,筹码价格更高的新基金呢?
综上,老基金历史业绩可考、基金运营稳健,庞大的存量老基金中,挑选出优质基金的概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