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股民控制仓位的方式,就是随心所欲。
或者说,根据自己的情绪来控制仓位,追涨杀跌,也就成了自然的。
昨天看空,空仓,今天看多,瞬间满仓。
这样做仓位控制,一定是无效的。
最合理的仓位控制,一定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估值区间。
不论是指数,还是个股,永远从低估值到高估值,再从高估值回到低估值。
那么,低估值的时候加大仓位,高估值的时候降低仓位,就是最好的仓位控制法门。
我们先从指数层面来看。
指数的高估值、低估值是特别容易判断的,因为不同的指数,会有不同的历史估值曲线。
行业内参考最多的,一般都是市盈率。
也就是说,指数低于历史平均市盈率,可以定义为低估值区间,高于历史平均市盈率,可以定义为高估值区间。
如果在平均估值附近±10%,可以理解为合理估值区间。
那么低估值区间,代表安全边际极高,可以重仓,即便还在下跌,空间也不会太大。
合理估值区间,可以保持中高仓位,因为即便再下跌,空间也不大,如果往上走,则可以通过缓慢的减仓,进行利润落袋和风险控制。
指数的估值,主要和总体的资金流动性密不可分。
市场资金越多,指数所处的估值越高。
反之,流动资金越少,估值就会越低。
指数不像是个股,会出现极端风险,所以根据估值来控制仓位,相当的精准有效。
只不过何时会做估值回归和修正,时间上需要耐心,并不容易把握。
我们再从个股层面来看。
个股的估值体系,要比指数复杂的多。
对于个股的估值,影响最大的其实预期。
预期又分为几类,成长预期、题材预期、重组预期。
这三类的本质,都是业绩预期。
也就是说,个股的估值体系,其实是在做动态调整的,深受业绩预期的影响。
成长预期,这是最接近于业绩预期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测算估值区间的潜在因素。
通常,我们会根据目前的业绩×(2-3年)成长率,来计算合理估值,确定股票的估值是否合理。
题材预期,这是最常见的,打破估值体系的影响因素。
因为题材概念的提出,导致资金热炒,可以瞬间把一只股票从低估值拉向超高估值。
重组预期,这是最有爆发力的因素,可以重新构建估值体系。
重组后,原本的企业甚至可以是一家新企业,那么整个估值体系的模型可能都会改变。
所以,通过估值体系来调整仓位的策略,只适合第一类,就是成长型的个股。
通过对于成长型个股的业绩预估和估值预估,划定估值区域,进行仓位的调整。
切记,高成长意味着低估值,低成长意味着高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