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今天正式落地,银行股为何没有受益?对股市、楼市又带来哪种影响?
今天降准的靴子正式落地, 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从7月7日国常会释放降准信号,到9日央行就超预期地宣布全面降准,再到今天正式实施,速度之快让本还在“等风来”的金融市场大为振奋。预计本次降准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降准指的是降低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简单来说,我们平时把钱存在银行,银行会把钱放贷给企业赚取利息差。为了防止银行把钱全部贷出去,导致我们去取钱,银行拿不出来的情况,央行就规定每一家银行吸收存款时都要缴纳一定比例的资金,这笔钱就是存款准备金,缴纳比例就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发生降准,也就意味着银行可以少缴纳一部分资金给央行,这部分资金就可以成为银行新的流动资金。
资金多了,有利于缓解银行资金压力,预计本次降准可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理论上最该欢呼的是银行股,其次市场上钱多了对股市债市楼市都是利好。
但是我们发现从7号降准信号释放以来,银行股却连续下跌。截至7月14日,申万银行指数下跌了6.27%,部分城商行下跌幅度超10%。股市也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狂欢,除了创业板指上涨近6%外,其他主流指数表现较平,上证综指还微跌了0.05%,上证50指数下跌了近2%。
数据来源:wind,20210707-20210714
什么情况?说好的万亿大水呢?这还要从本次降准的原因说起。
我们先来看看政策的初衷。央行发文是这样表述的: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过去一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持续上涨,铜、铝、螺纹钢等工业原材料价格纷纷创出新高。这一波原材料上涨,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就是位于产业中下游的小微企业。
上游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向下游的企业提价或者引进更先进的设备等措施平衡成本,而中下游企业因为缺乏议价能力和话语权,也没有多少应对之策,只能压缩自身利润,向银行贷款,生存的比较艰难。
这点我们可以从PMI采购经理指数窥见一二,PMI是一个经济监测指标。以50为荣枯分水岭,当PMI大于50时,说明经济在发展,小于50则说明经济不太乐观。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统计,我们发现今年上半年,大中小三种类型的企业境遇完全不同。
大型企业始终在50以上,自身调节能力强,PMI走势较为平稳;
中型企业则在春节期间跌至50以下,之后回升至50以上,波动稍大。
小型企业则不太乐观,除了3、4月份高于50外,其余月份均在荣枯线以下,波动性很大。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公布了一个消息:我国6月CPI和PPI同比涨幅均略有回落。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之下,我国CPI一改连续数月的温和修复,在即将进入夏季的六月出现了拐点,环比下降0.4%。再细看CPI的各项数据衣食住行等民生领域的消费几乎均有所回落。这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和内需的不振。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全球疫情缓解,MG欧洲各国经济产能逐步恢复,导致我国出口退坡的背景之下,下半年很多企业可能会面临需求和订单的下滑,再加上国内消费不振,则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生存困境。
所以说加大向中小企业融资,缓解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已刻不容缓。
前面我们说到本次降准,银行不涨反跌。原因之一就在于市场对中小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增长的担忧情绪,大于降准对银行的受益。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首先,此次虽然降低了银行的成本,但降准的背后可能是想维持向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低位水平,所以银行可能将保持合理的息差水平,总体上影响偏中性。
其次,近期降准,也可能引发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悲观情绪,在此预期下相对偏利空。
最后,近期新能源板块异常火爆,可能产生市场资金的“虹吸效应”。
那么此次降准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变,我国仍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7月13日周二央行再次重申了这一点。
并且央行在发文中特意提到了这笔钱给到银行后,会先花在以下两个地方:
第一是通过银行给到企业,用来应对7月份要交的税。7月中下旬是交税的高峰期。
第二是一部分资金让银行用来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即麻辣粉,7月15日即今天银行有4000亿的麻辣粉到期。麻辣粉相当于是银行从央行借来的钱,一年到期后需要还本付息或者续借。
这样看此次释放的万亿资金就没有那么可观了,简言之,它会给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但并不会给市场带来过多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