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远房亲戚,55岁左右,一个朋友,40岁左右,共同的特点,通过炒股积累原始资本,进行再投资实现财务自由。而投资的方向都是房地产,亲戚是买房投资,朋友是地产开发。
先讲讲他们的故事。
亲戚早年去深圳打工,也是最早一批投资股票的人,人生第一桶金就是股票赚的,也成了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风光一时,很多人听说他发财了,都找他帮忙投资。
亲戚对自己很有信心,承诺这些钱给予高分红,算是他借的,这些钱上来自百人,差不多20万左右。
很明显由于市场发展,利息压力等等,投资失败了。股票损失惨重,负债累累,迫不得已再次南下打工。
失败后从梦最初的地方再次启航,是他的选择,而他的妻子选择了陪伴左右。
第二个决定,所有打工挣的钱,先不还账,还也还不上,把这些钱再次投入了股市。
总结上次失败的教训,最后盈利,还账,资产也做到了千万。
这次没有再激进投资,而是选择这个时候回家乡买房,要是没记错,800一平不到的价格买了800万的房产。
从此收租其乐无穷,没事玩玩股票,全当成乐趣。
亲戚的操作方式,持股不超过3天,资金利用率最大化,赚也是大赚快速获利,一旦连续失误资金缩水也很快速,认识到这一点之后,趁着一波牛市快速积累资本,投资了房产。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的股票想要稳定的财务自由是很难的能财务自由的操作方法,也能让人短期一贫如洗。
再来看看这位财务自由的朋友。
这位朋友投资逻辑是潜伏,怎么潜伏?
公司一定要顺应接下来的政策,也就是预期政策,公司一定要经营稳定,利润过低的不要,容易爆雷,利润过高的不要,上涨预期不强烈,或许稳定,盘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潜伏资金一般很少,十几二十万,潜伏期间提前拉升获利出局,潜伏期间大幅做空,下跌幅度超过30%开始陆续买入,买入之后就装死。
因为有预期,业绩不错,盘子不大一旦爆发获利是很丰厚的。
而且在我看来这样的操作基本不存在追高的情况,只要政策,公司发展达到预期,收益远大于风险。
就算公司发展,政策不达预期,试仓资金不多,没有追高,亏损幅度很小。
通过这样的中长线投资,积累了不少资产,转而合伙开发地产,虽然地产投资不是很大,当然是他自己说的,不算大股东,但是每年红利也完全满足生活开销,股票玩玩,亏损已经不太重要了,亏了对他来说也是机会居多。
对于他的投资理念我是特别认同的,更加认同的是他对子女的投资。
这种投资不是金钱方面,而是时间陪伴上的投资,就算几个好友一起吃饭,他也会尽量少喝,结束饭局,回家陪伴孩子,辅导作业,聊天谈心。
和他一起吃饭聊的最多的不是股票,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套利模型,聊再多,用处也不大。
聊的最多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引导。
不得不承认,朋友这样优秀的人,善于投资的人,并且愿意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很多人的逻辑是,有钱了不得好好玩玩?有钱了孩子学习不学习又能怎样?
对于子女的教育,我觉得有一句话,子若如父留有何用?子若不如父留亦有何用?
意思是,子女如果和父母一样优秀留下资产有什么用呢?他们自己就能去创造,还不如多去陪伴。子女如果不如父母,留再多有什么用呢?早晚败光,还不如多多陪伴,让孩子更优秀,改掉一些坏习惯。
今天写到这位朋友,心生感叹,就多分享了一些,不得不承认优秀的人选择也会更加的优秀,而不是像有的人借口是没时间。
挣钱重要,投资重要,孩子的投资却更重要。
言归正传,单纯的想要通过炒股实现财务自由是很难的,必然会有其他的机遇,而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却需要相应的能力。
强大自身的能力,不光有利于股票投资,其他的投资也会触类旁通。
单纯做股票可以用来积累原始资本,但长期这样,就像一条腿走路,是走不远的。
长期炒股的人,尤其是散户,实现财务自由的,极少极少,方法激进自由了也得还回去,稳健的实现自由就很难。
绝大部分实现财务自由的人,都是股票和其他投资两手抓。
数据统计,千万以上资产人群,职业股民占10%,而股票投资却只占到总投资的30%-50%。
这也说明财务自由,一定要通过其他的投资途径稳定自己股票投资收益,而财务自由很多的来自于资产配置,而非单一长期炒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