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细致,频繁换股票,简直是一场灾难。
你真的明白你在投资什么吗?
三天两头换股票,每一只股票对你来说,到底是一串代码,一个价格,一张K线图,亦或者是一家企业。
股票市场,俗称二级市场,是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地方,股票本身,只是一张公司的股份凭证而已。
而数字化交易市场,让很多人对于股票交易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越来越方便的交易环节,也让股票的流动性大增。
股价的波动带来的赚钱效应,让股民也是内心悸动,投资频率越来越高,换股票的次数就越来越多。
很多股民甚至开始认为,买股票压根不需要懂这个上市公司是干嘛的,甚至要忘记它的名字,记得代码和价格即可。
什么亏损股,风险警示,甚至要退市的股票,只要能涨,都能买,涨才是硬道理。
短线投资,已经渐渐的开始让投资变味。
原本追逐热点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但当热点的界限开始模糊,市场开始价值边界开始消失,转而单纯的追逐情绪,股民就渐渐沦为赌徒。
如何细致的炒一只股票?
其实并不复杂,投资是讲逻辑的,把逻辑归纳起来,就只有三个步骤。
1、选股逻辑。
2、买入逻辑。
3、卖出逻辑。
今天就一次把这三个逻辑,通俗的讲个明白,希望那些真正在股票市场里做投资的人,能做的更加精细。
选股逻辑
选股一定要精细,精益求精。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满仓一只股和满仓十只股,只买一只的赚钱概率更高。
重点是,买一只股票涨停的概率,远比买十只股票涨停的概率高很多。
选股越多,只能说明看股票越不准,选择标准越低,投资逻辑越不清晰,亏钱的概率越高。
百万资金量以下,选一两只自己最看好的股票即可。
那么,选股逻辑又是什么样的?
其实,每个人对于选股的标准不一样。
如果真的是短线客,那么选股逻辑应该是,市场资金追逐的绝对热点,板块或者概念的龙头个股,成交量和换手率高,市场热情高涨,股价有进一步上攻的欲望。
追逐热点并不是dubo,而是寻找概念的价值,提前把概念带来的潜在增长进行透支,赚取价格利润。
只不过很多人会沦为情绪的奴隶,被情绪俘获,最终在情绪中迷失自我。
这种资金狂热带来的短期炒作逻辑,其实是不太适合绝大多数股民的。
本质上,股民的选股逻辑,应该从行业发展,到行业潜力龙头,到预期业绩增长。
很多股民崇尚价值投资,却跌入了价值的深坑里。
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是对未来价值的投资,而不是过去价值进行投资。
简单的说,你从F10看到的所有信息,全部代表过往。
过往可以做参考,但是过往不代表未来。
价值投资的逻辑,其实在于发现未来的潜在增长,而这一点,必须从行业发展去筛选。
我们可以把行业比作蛋糕,也可以比作风口,蛋糕越大,分蛋糕的机会越大,风口一来,猪也能飞一会儿。
通常,周期性的行业更像是风口,风一阵一阵,而新兴产业更像是蛋糕,有可能会越做越大。
举个例子。
周期最明显的,比如钢铁、煤炭,在顺周期,涨价预期下,就有上涨逻辑。
到了逆周期,产能过剩,挤压利润就会出现价格下跌,企业甚至会亏损。
这类风口不可持续,只能跟着周期来,踏准周期,才能赚到钱。
但行业蛋糕就完全是两回事,本质是一个供需逻辑。
再举个例子。
比如最近很火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质上就是行业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
销量增长带动的行业快速发展,订单量决定了整条产业链上的企业会保持高增长。
这种行业基于带动的发展,其实是不可逆的,就好像时代更替,汽车替代了马车一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油车是必然趋势。
这种行业蛋糕的扩张,保证了企业的增长。
可以说,选股本身选择这样的行业赛道,等于成功了一半。
行业赛道选完之后,就是个股的选择,记住一定是高增长的,而不是所谓业绩好的。
增长预期,是个股选择的重中之重。
业绩成长优异的股票,本质上看的是营收增长和利润率的上涨。
营收代表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份额,利润率代表的是行业地位,也是企业赚钱与否的保证。
这几项都是整个选股中最需要参考的指标,也是买到一只好股票的基础保障。
当然,未来业绩预期并不确定,所以我们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投资机会,尽量搭上风口,分走蛋糕。
买入逻辑
选完股后,什么时候开始买入,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当然,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立即买入。
其实,即便是针对短线投资来说,立即买入,也不一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害怕踏空的心理,致使追涨的心态加剧,是导致很多人当机立断的原因。
其实,股票买入也是有很多时机讲究的。
但凡是上涨逻辑过硬的,随时都可以介入,但回调的时候买入,时机更好。
如果只是资金引发的短期炒作行为,买入时机在当天的成交量达到近期成交量的70-80%,是最佳的。
因为成交量决定了情绪,情绪到位了,股价也就到位了。
一旦情绪冷了,股价可能就要转头向下了。
对于长线投资,主要是看估值,相对合理水平,就能入场,不要太在乎高一点或者低一点。
所有的买入逻辑,本质上是建立在买入后拥有上涨空间的前提下,至于是短期的空间,还是长期的空间,主要是结合之前股票的筛选而定。
对于不会选择买点的投资者来说,采取分批建仓的形式,可能是最为妥当的。
分批建仓本身,可以将买入成本平均化,即便是针对短线投资,也可以大大的降低风险。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上涨的逻辑一定要还在。
比如,短线看涨,分批买入,买着买着,股票已经开始缩量,出现下跌。
当上涨逻辑不在,股价进入下跌通道了,那买入的动作就该停止了。
中长线投资,一般以业绩增长为衡量标准,一旦业绩增长的逻辑不在,就没有必要再买入了。
可以先行观望,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卖出,亦或者动态观察,等待下一次买入时机。
卖出逻辑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
股票什么时候卖,是一个世纪难题。
好的股票,由于公司不停在发展,股价不断创新高,什么时候卖好像都不划算。
等到发现公司真的不行了,可能股价早就腰斩了。
短线炒作,更是不着边际,上涨都没有什么极限。
所以,股票想在最高点卖出,真的非常难,严格的说,是必须靠运气。
其实,卖出股票,同样是讲逻辑的,而这个逻辑就是上涨的理由不在了。
如果你是一个短线客,成交量不在了,市场热度不在了,行情就临近结束了。
如果你是一个波段客,趋势尽头了,开始进入下跌通道了,你也该撤退了。
如果你崇尚价值投资,当业绩开始扭转,增长不及预期了,你也该考虑撤离了。
卖出股票的逻辑,其实不复杂,但想精准的卖在高点,很难,因为一切都是滞后的。
而提前的预判,就只能靠猜。
所以对于大众来说,同样是选择分批卖出,可能是最合适的一种方式。
在貌似头部的位置,进行分批的获利了结,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妥的选择。
一些短期的头部图形,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定的价值。
当然,既然是分批卖出,就不要怕卖错,不要怕卖飞。
价格差不多到心理的价位,该卖也就卖了,自己有一个标准就好。
绝大多数人,不是不会卖,是没有卖出标准。
即便上涨逻辑已经不在,也会幻想股价继续上涨,结果大概率是一地鸡毛。
股票到了没有上涨逻辑的时候,就一定要卖,而且不能犹豫,哪怕卖完了又涨了。
记住,那是认知逻辑不到位的钱,只能靠运气去赚,而市场里,你的运气通常是比较差的那一个。
世界上从来没有细致的炒股一说,只能是细致的搞投资。
投资本身,想要赢面大,就必须用尽全力,也就必须要细致,做到位。
决策越多,错误频率越高,这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做一个相对理智的投资者,还是很容易在这个市场里赚到钱的。
毕竟中国的经济这二三十年都在飞速发展,股票市场的机会也是非常的多。
要学会在市场中生存,学会摸索,而不是渐渐迷失。
凡事只要用心,再加上正确的方法,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