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下午,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关键时刻加码深圳,赋予其“全球标杆城市”的新定位。这与2月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时,将香港澳门定位成两大龙头,深圳只是城市群的一份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言之,深圳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城市级别最高的那座“桥头堡”。
在短短的几十年发展历史中,我们看到了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城市的担当。
40年前的8月26日,深圳责无旁贷地挑起经济特区的急先锋角色,40年后的今天,深圳再次担起了带动珠三角升级为世界级大湾区的重任。
国泰君安宏观团队曾经发布专题报告风起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待深圳执牛耳,深度解读了深圳作为开放龙头的发展机遇,并对受益的地区板块及行业进行了探讨。
在国泰君安宏观团队看来,如果要使深圳发挥更大的龙头作用,未来首先需要改变当前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的限制,持续和东莞、惠州深化产业合作,将会是一条必经之路。
01
深圳不“深沉”
国务院上周日下午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给予了深圳史无前例的期许。细分看来,一共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5,希望深圳:
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第二步到2035,希望深圳:
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第三步到2050,希望深圳:
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其实,早在今年2月17日,国家曾经正式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规划,意在推动以香港、澳门为两大龙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为半径的城市群发展。
数据来源:新西兰信报网
而在这次的指导思想中,政府明确了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
换句话说,事情正在起变化。
02
为什么是深圳?
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高度成熟发达的商业环境和社会治理水平在过去数十年间被润物细无声的借鉴本土化于一个“咸鱼翻身”的城市——深圳。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深圳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
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1979-2018年间深圳总GDP从1.96亿元增长到24221.98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7.88%,明显高于同期内全国GDP同比增速。
▼深圳GDP同比增速明显高于
同期内全国GDP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深圳于2017年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GDP体量突破2万亿大关的城市。目前国内仅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GDP达到2万亿规模。
核心城市只有经济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外溢效应。据此判断,目前深圳已经能产生较大的辐射周边作用,具备迎接新一轮开放浪潮的能力。
首先,深圳逐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
2017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第三产业占比在2008年超过50%,在2016年达到60%。
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 70% 以上。
▼深圳三大产业GDP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其次,深圳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已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圳出口连续2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最后,在创新发展与人才储备方面,创新驱动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深圳是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深圳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变动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03
肩负重任的深圳
我们认为,深圳作为龙头城市要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就需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的限制,与东莞、惠州深化更大的产业合作。
2009年,“深莞惠一体化”的提出加强了深圳、东莞、惠州这三个邻城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作。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