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但别忘了——“吃水不忘挖井人”!
“从银行贷款”or“风投融资”?
先说一下风投吧。所谓“风投”就是“风险投资”,“风险”二字首当其冲。
风险投资主要针对的是初创企业,甚至只是对创始人的一个“idear”进行投资。
此时的企业是处于初创期或者萌芽期,连基本的业务流水、公司资产甚至是客户群体都没有,创始人全凭“意念”在坚持创业。
试问作为“嫌贫爱富”、“只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的银行能给这种类型的初创企业提供贷款吗?银行对外贷款总是把风险放在第一位,你不提供担保、不提供抵押拿什么贷款?根本就不现实。
而风险投资人显然比银行要友好的多,只要你的idear足够能打动风险投资人,只要风险投资人足够看好你的团队、项目、未来发展,那么大把大把的投资就会接踵而至,几十万、上百万、几百万美金的风投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也别把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人看的那么的“高尚”。
有一句话叫做“资本嗜血”,是的,资本就是来分你“蛋糕”的人。风投资金虽然秉承“创业失败则投资金无需偿还”的人性化原则,但是风投资金使用时的条条框框还是很多的,有的风险投资人甚至还会要求控股、参加决策、参与经营,一不小心一手创立起来的企业就会被投资人所控制、一个完美的idear就会被风险投资人所剽窃。这里面的黑暗是一般人看不到的。
当然了,大多数风险投资还是“讲道德、守本分”的,也有“只投资、不经营、不决策”的风险投资。但是秉承“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风险投资在企业盈利、企业估值做大后所攫取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举两个例子讲,当年阿里通过第二轮、第三轮融资总共获得日本软银大概8000万美元的融资,占阿里约30%的股权。而马云带领的阿里也没有让软银失望,上市时是美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以现在阿里7230亿美元的估值,软银当年的8000万美元的投资早就疯涨为22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2700倍!关键是阿里盈利水平也不错,2019年的净利润为934亿人民币,软银通过分红就能拿走280亿人民币。
这几年软银不仅早就收回了当年8000万美元的投资,而且赚的盆满钵满,投资回报率岂止10倍、20倍,而是几千倍、上万倍!
软银拿走阿里这么多分红,马云后悔吗?后悔当初为什么不从银行贷款呢?偏偏要用软银的投资款?如果当初从银行贷款,那么至少银行拿走的仅仅是个位数的利率收益罢了。
后悔也没用!因为马云1999年才创立了阿里巴巴,当初的阿里巴巴可不比现在,真的是“要啥没啥”,拿着一个“空壳”阿里去银行贷款是不现实的,会沦为银行的“笑柄”,指望银行根本指望不上。
而高盛、软银在阿里初创1年后就敢几百万美元、几千万美元的对阿里进行投资,特别是传说孙正义在与马云只交谈了10分钟后就拍板投资2000万美元,这是何等的魄力!
如果没有孙正义的软银,那么阿里大概率不会熬过2000年年初的互联网行业寒冬,也就没有如今大体量的阿里、没有“首富马云”;而软银如果没有阿里,那也不至于获得如此丰厚回报。
总之,从阿里与软银之间投资与被投资的故事缩影来看,企业创始人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成就”。
结语
现在的京东是做大做强了,也逐渐从连续几年的亏损中缓过来了,近两年也开始逐渐盈利了,腰杆子也直起来了。
但是作为京东创始人的刘总可别忘了,当年的京东可是靠“烧钱”才将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打落马下,而提供“钱”的是谁?不是银行,是一轮又一轮的风投!如果没有当年一轮又一轮的投资接力,能有现在的京东吗?
所以说,风投的本金亏损概率是极大的,这也就决定了其在企业成功后所获得的收益也是巨大的,这完全遵循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可不能因为现在风投从企业拿了那么多的分红而“眼红”或者“后悔”啊,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吃水不忘挖井人”!